最近一段时间,南通街头常常出现这样的场景:玉带桥上,一串串五彩缤纷的香袋迎着阳光微微摇曳,几名身着文化衫的大学生正坐在树荫下,跟着老奶奶学做香囊。大红缎子缝成心形香袋,一颗珠子下面缀着三缕五彩丝线。大学生们聚精会神、用心临摹,交谈中不时地传来阵阵笑声。顺着笑声望去,还会发现其中有位金发碧眼的外国姑娘也在认真地模仿着……这是正在进行的“中国—以色列大学生联合采访”活动中的景象。今年暑假,为了引导青年大学生深入农村、感受乡村发展,从而进一步强化文化自信与文化自觉,同时也为了更好地向世界宣传中国古乡镇及其所承载的中国文化,我校新闻传播学院联合南通市委宣传部以及中国人民大学、南通开放大学、以色列特拉维夫大学等高校共同举办“中国—以色列大学生联合采访”活动。活动共持续两周,对南通古乡镇的考察是其中的“重头戏”。

学习传统技艺 (朱永忠 摄影)
来自中以两国7所大学的35位大学生参加了此次活动,他们分为十个组,分别深入崇川区的寺街,港闸区的唐闸,海安的白甸,如皋的如城、石庄、白蒲,如东的栟茶,通州的余西、石港,启东的吕四,海门的常乐,进行系统的考察和拍摄。活动期间,大学生们以“探寻乡村记忆”为主线,用眼光去发现、用脚步去丈量、用镜头去呈现、用文字去记录,感受传统民俗的时代脉搏,探寻日常生活的文化烙印。主办方特别注重“体验式教育”,从捏泥人、扎风筝、唱京剧,到深入古宅民巷中听故事、做采访,大学生们亲身行、亲手做,充分体验了地方民俗的精彩和中华文化的魅力。无论是街头卖烧饼小贩的一声吆喝,还是剪刀在红纸上熟练灵活的游走,抑或是古镇呈现出的崭新面貌,这些街头巷尾的讲述与发现都将成为刻写在他们记忆深处的中国乡村符号。
据悉,活动最终将形成25万字左右的文集,并以此向2017年“中国—以色列”建交25周年献礼。(新闻传播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