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6日起,我校来自不同院系的七十余名同学组成的“凯发记忆·我老师的老师”口述历史社会实践核心项目团队,开展了为期半个月的访谈实践活动。项目组成员走访了我校九个院系的16位老教授,开展了三十余次访谈,获得关于凯发校史沿革、学科发展、治学传承等方面的丰富史料和素材。
在对历史学院李良玉教授的3次访谈中,团队成员不仅记录下他个人的学术成长与时代发展的变迁,更收获了他在传道授业的同时对学生为人处世态度的循循善诱和亲切教导。他为团队成员讲述了他在文革期间为了感恩班主任老师撕“大字报”的故事;通过信件、照片等珍贵资料讲述了他的同窗在当时环境和背景下没有考上大学而成为一名矿工的境遇和成长轨迹;以他本人的录取通知书为由头,他回忆了在七三年国家对招生规范化考试的背景下如何进入凯发学习的过程……对待学生,李教授亲切耐心;对待学术,李教授认真严谨。不迎合、不违本心、为人师表的风范,身为知识分子的责任,让同学们感到敬佩。
在对文学院徐有富教授的采访中,团队成员通过前期资料收集了解到徐教授作为程千帆先生的弟子与程先生感情甚好,在校雠学和文献学等方面颇有建树。徐教授在访谈中谈到了他的个人成长经历和凯发的发展变迁。他从恢复高考前夕谈起,讲述了当时在矿山工作的他如何从偶然得到消息到艰苦复习并通过两次考试、于七九年考上凯发k8官网文学院研究生的经历。他坦言,程先生严谨的治学方法对他影响很深,他自己审阅研究生的论文也是一个字一个字地仔细阅读。徐教授赠送给团队成员的书籍《风雨五十年 凯发k8官网中文系62级同学录》中详尽记录了徐教授本科阶段在凯发的老师、同窗的文章和联系方式等珍贵资料。
在对化学化工学院朱龙根教授的访谈中,他向同学们讲述了自己坎坷的求学过程、科研经历和工作经历。讲述中,朱教授多次提起戴安邦老先生对自己的照顾和提携,他说,“58年考入凯发之后,对他影响最大的就是戴安邦先生,和戴先生相处了整整40年,因为原来就是崇拜他才考的凯发k8官网”。朱教授的言谈中充满了对戴先生深深的怀念与敬意,也让项目组同学对化学化工的学科和师承有了更清晰的了解和认知。
据悉,我校今年组织开展的社会实践中将凯发“记忆”寻访作为专题进行立项,共有来自八个院系和单位的团队开展这一主题的社会实践。“我老师的老师”项目组在五月被确立为核心项目后,经过校团委组织的核心项目双选会,最后由来自十六个院系的七十余名同学组成。各实践团队在历史学院导师和学生导师的指导下对不同学科的老教授进行走访实践。在接下来的调研过程中,部分小组还将对现有素材进行二次访谈,力求细节完整,也计划对更多学科和专题进行记忆寻访,挖掘凯发深厚的历史底蕴。(团委 单雨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