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2日,悦读书社顶峰系列讲座在仙林校区举行,我校艺术研究院副院长、博士生导师康尔教授与同学们分享他对“创作方法与创造智慧”的研究和见解。
康尔教授表示,“创作方法”原本是指导艺术创作、艺术生产的一套成熟的理论。但在现今社会,艺术的“创作方法”对于艺术以外其它领域的创造与发明,也能发挥借鉴与启迪作用。如果说艺术的“创作方法”能够对其它领域的创新创业活动有所帮助,那么艺术的“创作方法”也就变成了人类的“创造智慧”。
康尔教授介绍道,他的这一观点来源于美国哲学家、教育家约翰·杜威。杜威认为,艺术教育需要重视艺术之于教育的本体价值,“一方面通过学习‘艺术作品’组织经验的方法来帮助我们更好地改造和发展自己的经验;另一方面通过艺术的分享和交流来传承和改造我们的社会文化”;杜威还认为,艺术教育需要重视艺术之于教育的方法论价值,主张“艺术创作的原则和方法也可延伸到所有的教育领域”,并认为“将艺术创造的思想延伸到各种各样的工作中是有可能的”。据此,康尔教授认为,让所有的同学学习一些艺术的“创作方法”、人类的“创造智慧”,符合当下党和国家倡导培养创新型人才乃至建设创新型国家的要求。
康尔教授主要介绍了四种创作方法:一是“通中求变,继承创新”,“搜尽奇峰打草稿”是艺术大师们普遍遵从的一种创作方法。康尔教授通过张大千临摹敦煌壁画276幅、壶艺大师顾景舟花三年时间仿遍天下名壶等事例指出,艺术家在创作之前必须深入研究前人的成果,必须仔细分析前人创作中的精彩,也只有这样,才能通中求变、自成一家。二是“跨界融合,集成创新”。这种创作方法的要义,就是要善于跨界吸收其他领域的精华,通过遴选与甄别,将多个领域的优秀元素集成于某件作品。日本动画片《阿童木》的成功就是集成创新的结果。康尔教授还结合自己创作话剧《激辩三十八天》的过程,深入解读了这一创作方法。他在创作话剧《激辩三十八天》时,汇集了三部经典话剧《哥本哈根》、《艺术》和《哗变》的结构方法与表现技巧。三是“师法自然,搜妙创真”。康尔教授分析了罗中立、韩美林、塞尚、梵高等中外许多艺术大家的经典作品并告诉同学们,“积累,是从事创作活动的基础。发现,是启动创作流程的火花”,“集腋可以成裘,聚沙方能成塔,只要功夫到家,便可创造“变废为宝,化腐朽为神奇”的奇迹。四是“深究材质,挖井开荒”。康尔教授指出,艺术家对表述媒介,如乐器、颜料、影像、肢体等,都有深入的研究。他说,绘画大师黄宾虹深入研究过作画用的墨,紫砂大师吕尧臣认真研究过做壶用的泥,所以他们成功了。另辟蹊径、开荒辟壤的创作方法在自然科学领域,应该也是行得通的。
讲座结束后,康尔教授与在场同学亲切地互动交流,并围绕“艺术创作”与“创造智慧”的话题,回答了同学们的多次提问。(新闻中心学生记者 朱琳 悦读书社 汪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