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党代会专题
    • |
    • 挑战杯专题
    • |
    • 电子邮箱
    • |
    • 信息公开
    • |
    • 捐赠
    • |
    • 网上办事服务大厅
    • |
    • OA
    • |
    • English
    • 党代会专题
    • |
    • 挑战杯专题
    • |
    • 电子邮箱
    • |
    • 信息公开
    • |
    • 捐赠
    • |
    • 网上办事服务大厅
    • |
    • OA
    • |
    • English

    校园动态

    凯发博士生南极归来话科考

    发布时间:2016-04-18 点击次数: 作者:刘科 来源:地海院

    编者按:

    4月12日,雪龙号抵达上海港,标志着中国第32次南极考察圆满结束。我校博士生刘科作为考察队队员,随队完成多项科研任务。2015年12月8日,我们收到了刘科的第一篇科考日志,并刊登在新闻网( http://news.www.ywxhznkj.com/show_article_4_40552),日志记录了他从起航出发到抵达中山站的点滴故事,引起校内外朋友的热心关注。日前,我们收到刘科最新发来的科考日志,日志记录了他抵达中山站后参加内陆科考并在南极度过新春佳节、完成各项任务返程的整个过程。以下是刘科的南极科考日志全文:

    我是刘科,地理与海洋科学学院2015级博士生,作为中国第32次南极科学考察的内陆队队员,我将继续记录南极内陆考察的点点滴滴,书写南极人的真实面貌。

    1内陆准备工作

    12月5日从雪龙船乘坐KA-32直升机下船后,内陆队在中山站休整了半天,第二天一半的队员便转场到内陆出发基地,其他队员留下来修车。我随着前一批队员到达出发基地,到达现场时,基本上所有的雪橇全都被深埋在雪里。借助俄罗斯人的装甲车,我们才将所有的雪橇拉了出来。这里的中俄关系非常好,中山站和俄罗斯进步站仅有两公里远,逢年过节考察队会请俄考察队员上站来聚餐,他们也会送一些俄国的腌菜、酒水、面包给我们。附近印度的考察队员偶尔也会来做客,印度站是近几年刚刚建站,但是他们的设备、后勤保障比中、俄都要差很多。

    在下船后的10天里,我们一直在忙于准备各种物资,拉雪橇、滚油桶、装运物资等都需要一点点干,特别是滚油桶,好几百桶航空燃油由直升机吊运过来后,要从网兜一个个滚出来,难度很大,有时油桶在雪坑里打滑,需要四个人才能拉出来,之后还要将燃油一个个装上雪橇。再加上在雪上来回行走奔上本身都很累,这几天每天都累到汗流浃背,每一天都是累到不洗脸不刷牙直接睡觉,初到南极已经感受到极地考察的艰辛。

    中国南极中山站远景

    2内陆队出征

    12月15日,在中国南极内陆出发基地11辆雪地车整装待发,5辆卡特彼勒(CATEPILLAR),6辆PB-300(Pisten Bully-300 )。卡特彼勒雪地车,其实是美国产的大型一种拖拉机,价值400多万,在东北的一些农场经常可见到此类型的车,该车牵引力大,中国订购的这批卡特车发动机都是做了保温改造,用在南极科考物资运输上非常适合。PB-300是德国产的雪地车,又宽又长的履带特别适合在冰雪路面行走,中国和俄罗斯都配备了此类型的雪地车。

    11点28分,内陆队出发仪式正式开始,现场锣鼓喧天,考察队各领导悉数到场,现场奏完国歌后,秦为稼领队向内陆队颁发了队旗。接着考察队仅有的四位女队员分别和各考察队员握手言别。大家各自倾诉完离别的话语,一碗碗壮行酒便端了上来,队员们一饮而尽,一起摔碗,这场面在《水浒传》里经常见到,唯一不同的是我们的塑料碗在雪地上都摔不破。之后,考察队员各自登上自己的雪地车,南极内陆队考察队正式踏上自己的征程。

    3内陆考察的衣食住行

    衣:南极的严寒众所周知,有记录的最低气温为?89.2℃(为1983年7月26日俄罗斯南极Vostok站测得),虽然中国南极内陆考察是在夏季,内陆的气温也经常在-30℃以下。因此,考察队的衣服都是特制的,此次南极内陆考察的服装是由探路者户外赞助,从内衣到外套很齐全,自己带的衣服基本用不着。最厚的衣服和雪地靴加起来差不多有10多斤重了,因此,在这里你想行动自如并不是那么容易。

    食:南极内陆考察及其艰辛,吃饭问题是个大问题,有条件时内陆队每年都配有一名厨师。但是,在南极这样的环境下,哪怕是再好的厨师也很难做出美味的饭菜来,低温、低气压都给做饭带来了很大的挑战,昆仑站的气压更是只有580百帕,比凯发k8官网低了将近一半。做饭之前,都要挖雪化水,气压太低水还烧不开,因此煮饭都要用高压锅,煮出的米饭都有一种糯米糕的感觉,已经看不出一粒粒的米了。为了给厨师减轻压力,路途上的早餐、晚餐基本都是航空餐,热热就可以吃了。菜品很丰盛,以肉居多,青菜几乎没有。中午为了节省时间,队员要带上面包或馒头在车上吃饭,我不喜欢吃面包,每天带上两个馒头在空调热风上热一下,就可以作为午餐了。

    住:南极科考路途中的住宿是在雪橇上的一个集装箱里,我们称之为成员舱。老式的舱里住8个人,新舱里6个人,一个舱里如果只有8个人的还不算太挤,但是每个人都有很多个人物品,单是衣服就两大包,再加上在舱里放的食品、蔬菜基本上都是满满的,早上起床要是一起都起来的话,穿个衣服都很困难。今年,生活舱里首次配备了开水桶,可以每天化雪洗脸洗脚,以前内陆考察的两个月队员都是靠湿巾来擦脸的,当然考察队今年也带来很多的湿巾,毕竟两个月都没有办法洗澡。

    行:内陆昆仑队总共28人,5辆卡特车可以坐10人,剩余是18个人4辆PB车,所以很大一部分人都要坐在车的后车厢里。坐在前边驾驶室的就好比是动车的软座,在后车厢里就好比是绿皮火车硬座,最痛苦的这个硬座车还没有减震,颠簸程度可想而知,喝水时水倒进衣服里是常有的事,我们能做的就是少喝水。

    4抵达泰山站

    11月21日中午,我们经过6天的颠簸行进到了距出发基地464公里处,在这里内陆昆仑队和格罗夫山队再此分别,我们要继续驱车800公里赶往昆仑站,而他们10人将在两天后到达格罗夫山地区进行地质考察和陨石搜集。格罗夫山地区是南极冰裂隙最多的地区,他们的路途虽不及我们遥远,但是危险性极高,格罗夫山队流行着一句话“你踏出的每一步都将是人类历史上的第一步,但也可能是你人生的最后一步”,足以看出南极科考危险程度。每年在整个南极地区都有人员伤亡的记录,今年澳大利亚一考察队员就是因为不幸掉入冰裂隙死亡,当然这也是我们事后得知的。

    中午所有内陆车队排成一排,昆仑队和格罗夫山队所有队员在一起合影后拥抱后,我们就出发了,队员一起在对讲机里相互喊着祝福的话语:“一路平安”、“保重身体”!你一句,我一句,一直持续了10几分钟,直至对讲机信号消失,让人感到有一种生离死别的悲伤,尽管现在南极科考的危险性已经不是那么大!但是,在这里大家的每一句祝福都是真心的。

    昆仑队继续驱车前行,下午队伍行进到了距出发基地520公里处,到达中国南极泰山站。泰山站是中国在南极建立的第四个科考站,是内陆科考的一个中转站,于2012年建成,形似一个灯笼(我看更像一个飞碟),由于内部生活设施还没有完全完善,目前暂无科考人员入驻。这里的海拔高度2600米左右,但是氧气已经很少了,车辆由于缺氧都开始冒着浓浓的黑烟。我们将在这里休整一天,一方面是为了阶段性适应高原气候,另外还要为中国的雪鹰601固定翼飞机轧跑道。

    中国南极泰山站前留影

    5考察沿线地貌与天气

    地貌:南极大陆终年被冰雪覆盖,大部分地区海拔超过了1000 m,最高处海拔4093米,是不折不扣的高原。此次考察中沿线,中山站和格罗夫山附近有山体出露外,在出露的山体上大部分岩石都被严重风化,风棱石大量分布,温度和风是造成风化的主要原因。除此之外,南极大陆均是白茫茫的雪原,没有任何生命存在,就好像一片白色的沙漠。但是,雪面并不是完全一致的,靠近沿海地区的冰雪表面较为平坦,内陆地区受风力影响,雪面起伏不平,远远望去就好像是白色的戈壁滩。由于没有任何生命,南极的高原特性比普通大陆强的多,在海拔超过2000米以后,由于缺氧车辆已经开始冒黑烟了,南极的2000米相当于青藏高原3000米,过了3000米以后走路就特别费劲,没有走几步就感觉特别累。

    中山站附近严重风化的岩石

    南极常见的几种天气有:地吹雪、白化天、暴风雪、晴空降雪等。

    地吹雪:是南极常见的一种天气,我国东北地区称之为“刮烟炮”,此时天空并没有下雪,地面上强劲的风将地表的雪吹起,轻微的时候雪可以飘起一米左右,严重时感觉漫天飞雪,没有护目镜连眼睛都睁不开。出发第一天雪坑采样时便遇到了“地吹雪”现象。这一天地面的“地吹雪”并不是很严重,但是雪坑里确实漫天飞雪,雪从各个位置打在我的脸上,在采了一米深的样品后已经是睁不开眼了,但是这辛苦挖出来的雪坑不能白白浪费,就和另外一位队员坚持采样。雪糊满了我的眼镜,然后结成一层冰,眼镜已经不能用,衣领、帽子上都是冰,手套也湿透了索性只戴了一次性薄膜手套,手基本也没有了知觉,坚持采完一组样品,回来时已经凌晨两点多。

    白化天与暴风雪:南极大陆的降雪时与别的地方不同,雪不是径直落到地面,而是在天空中飘飘悠悠的落不下来,所以只要一下雪,能见度就特别低,漫天都是一片白,很容易走丢,遇到这样的天气考察队就会减慢行进速度,以保证后边的队伍不掉队。暴风雪和白化天有相似之处,只不过暴风雪时风力更加,基本上做不了什么事。

    晴空降雪:南极虽然气候恶劣,但是在夏季,大部分时间天气还是比较好的,特别是在没有风的时候,还是很舒适的,但由于气温均在零下,经常能看到天空中蔚蓝一片、艳阳高照,但是却飘着细小雪花,这种现象称为晴空降雪(clear-sky precipitation)。深入内陆地区,晴空降雪这种现象还是比较常见的。昆仑站附近晴空降雪雪花粒径极细,迎着阳光闪闪发光,称之为“冰晶降水”(diamond dust)。

    6穿越“鬼见愁”地带

    12月25日,考察队到达了900公里处的“鬼见愁”,这里地形起伏,车辆这附近形式时颠簸的非常厉害,因此这里被队员们形象的称之为“鬼见愁”。这几天坐在后车厢里我一直都带着护腰,每天晚上都依然是腰酸背痛的感觉,“鬼见愁”附近车队放慢的行进速度,尽可能的降低颠簸程度。“鬼见愁”的标志是一个小高十几米的雪丘,考察队将这个雪丘命名为“邓稼先峰”,以纪念这位伟人在科学领域的伟大功绩,尽管他没有来过南极。我们很想过去看看“邓稼先峰”,但是这里分布着大量的冰裂隙,队长明确强调,在这里所有队员禁止离开营地,因此,在这里我们也只能老老实实的呆着。

    7抵达昆仑站

    12月30日抵达昆仑站,在路上奔波了15天,终于看到了中国在南极海拔最高的科考站—昆仑站。昆仑站是中国在南极建立的第三个科考站,位于“人类不可接近之极”Dome A地区,距离南极海拔最高点只有7公里左右。这里终年寒冷,平均气温为-58.5℃,夏季最正午高气温也不会高于-30℃。下午5点左右队员一起在昆仑站前合影,气温零下35℃左右,由于一路的适应,感觉-35℃也不算很冷,但是极低的气压让人完全不能呼吸。我想起了毕淑敏《雪原与星空之间》描述的低气压和缺氧的反应:“胸膛里吸进的好像不是空气,而是一种粘稠的金属,沉重而压抑。肋骨好像变成了八脚章鱼,紧紧的箍着肺,让它没法像平时那样自由的扩张。脑袋里装满了打火石,摇晃一下就金星乱冒。眼珠子涨的不行,恨不能把它抠出来用冰凉的雪水擦擦四周,再安回狭小的眼眶。每个人的嘴唇青紫像刚刚吃完玫瑰香葡萄,葡萄皮没吐干净。”此时此刻的感觉真的如此,每一口气都感觉吸不到肺里,我恨不得将自己的肺用快递寄回平原,让家人充满氧气再寄回来。还好,昆仑站的里边都配备了制氧机,要不然很难想象夜里怎么入睡。

    12月31日考察队没有安排科考任务,休息一天,让队员适应高原气候。昆仑站的海拔4000米以上,队里这样安排是合情合理。上午,全体队员开赴南极Dome A最高点,也是南极海拔最高点。7公里左右路程,乘雪地车40分钟就抵达了。南极最高点为4093米,最高点处用几个空油桶堆积做了标志,上边插着五星红旗,看到国旗的一瞬间,油然而生一种对祖国强大的自豪。附近还放置了一个司南和一个大鼎,极具中国风。队员在这里尽情的拍照,其实这里除了这三个标志物,和别处没有任何区别,有人可能会质疑为什么昆仑站不建立在南极最高点,就像美国的极点站一样,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原因是昆仑站的建立不光是追求海拔最高,更重要的是要方便进行深冰芯钻探,最高点的冰层结构不利于深冰芯钻探,因此昆仑站没有建在南极海拔最高点。

    中国南极昆仑站

    Dome A南极海拔最高点(4093 m)

    DomeA南极最高点“司南”标志

    8昆仑站的科考

    2016年1月1日,大家可能在国内安逸地享受着元旦假期,而南极昆仑站没有假期,没有元旦。早上8点,全体队员在站前举行升国旗仪式,仪式简单但却庄重,虽然只有28人,所有队员都高唱着国歌,仰望着国旗冉冉升起。仪式后,大家各自开始忙碌自己的工作。此次,昆仑站的科考主要分为5大部分:深冰芯钻探;站区周边GPS点加密及复测;天文望远镜设备安装及更换;轧机场和昆仑站内部设施的完善及试运行等。队伍也基本上分为了5个人小队,我是属于深冰芯钻探组,成员共9人,另外8人分别来自吉林大学、中国极地研究中心及中科院寒旱所,我们的主要任务是深冰芯钻探,当然我个人也有自己课题组的一些任务。

    深冰芯钻探的冰芯房就设立在昆仑站后方50米处,刚到这里除了几根竹竿标志什么也看不到,因为经过一年的风雪,冰芯房的门早已深埋在雪下了,扬雪机将冰芯房的前后门挖开。第一次进入冰芯房,深冰芯钻很是让我大开眼界,但是房间里的气味及其难闻,是钻孔液的味道。钻孔液是在深冰芯钻探时,为了防止因为冰层深处由于冰的压力作用合拢而加入到冰芯钻孔中的。因此,钻孔液必须选择高密度,低冰点的物质。我们用的钻孔液是醋酸丙脂,是一种极易挥发的有机物,刺激性极强,闻过以后就会咳嗽,呼吸道很难受,考察队配备了防毒面罩,防护眼镜。但是在南极海拔4000多米地方戴着防毒面具来呼吸,你可以想象有多难受。

    虽然,冰芯房建好了3年了,但是里边尚有很多位置需要修缮。与冰芯房连通的冰芯存放间在冰芯房建成之初就已经开挖出来了,但至今仍是一个地下的雪屋,我们这次要铺设地板。由扬雪机挖出开来的房间,地面起伏不平,这要考察队员一点点用铁锹铲平,这里的温度要比冰芯房还要冷,大概有零下50℃左右,呼出的水汽在队员的衣服,胡子上直接变成冰,感觉自己像待在冰柜里一样。考察队的史书记说我们呼出的白雾中可能有干冰,二氧化碳在-44℃左右就可以变成干冰了。修葺完冰芯存放间,累的饭也吃不下,晚上还要继续加班调试深冰芯钻。冰芯房的温度都在-40℃左右,再加上钻井液“异样的芳香”,再困再累都让你异常清醒。1月3日冰芯房各项准备工作完毕,我们打出了第一支深冰芯,长度360cm,所有参与打钻的队员与这支冰芯合了影,之后冰芯钻探便开始两班轮换作业,每班8小时,顺利时一天可以打出30多米的冰芯。此次,南极考察深冰芯351.5米,使中国深冰芯的总程度累计达到654.5米。

    除了每天8小时的深冰芯钻探外,其余的时间我还要执行自己的一些科考任务。其中的两个艰巨的任务是浅雪芯钻探和雪坑采样。浅雪芯钻探要用到的钻具我只是在实验室简单学习了一次,没有野外作业经验,实际钻探时真的是吃尽了苦头,甚至前三天由于钻探地点不合适雪层太软,基本没有打出浅雪芯来。雪坑采样和之前的采样方式基本相似,不过这次我们得雪坑深度达到了4.5米,达到了Dome A地区的历史之最,深度越大难度也越大,扬雪机开挖了3米左右,我们自己又往下挖了一米多,这一米多久快把我们三个采样队员累瘫了。雪坑采样和黄土剖面采样很相似,在剖面上每隔3cm左右采一个样品。由于没有梯子,我们把三四个纸箱堆起来爬上去采样,有时候不小心会摔下,但在这里疼痛与寒冷相比根本算不上什么,你几乎没有感觉。采样用了差不多一天的时间,采完样品时,我们的胡子上都结满了冰,回来换衣服时连体服的内衬上都结上了一层冰,室友都惊呆了。雪坑采样是一个既耗时又费力的一项细活,尤其是在昆仑站4000多米的海拔,又是在-35℃的环境下在外作业一天,如果你的体力不行,可能你就回不来了,可是当自己采完样品,看着慢慢的收获时还是觉得很欣慰。

    中国第32次南极考察队深冰芯第一钻

    冰芯碎片中的气泡(包裹着几万年前的气体)

    昆仑站地表的冰晶

    9返程

    2016年1月21日,昆仑站的科考全部结束了,8点整全部车辆集中完毕,整装待发。我所乘坐的PB-300比较特殊,我们没有挂载雪橇,空车前行,因为我们要在沿途进行表示层雪连续采样,10公里停车一次采样,2公里停车一次测量物质平衡杆,看似轻装简行,实则任务繁重,我个人除了连续采样外,还有其他三项测量任务,包括表层雪温、雪粒径和反照率测量。可是一开始就出现问题,气温太低,量程-35℃的红外测温计无法工作(另一个可测-55℃的已经被冻坏了),其他仪器用的5号电池基本上半小时不到就冻没电了,备用了8块充电电池也无济于事,后来还是在电池后盖贴上了一个暖贴才得以续命。

    返程的困难还不止于此,下午5点时,路过一个大洼地,队友们都称之为“大锅底”,我们乘坐的PB-黄铲,突然方向失灵,90度右转后无法转方向,被迫停了下来,其他车辆纷纷赶来救助,可是这里是个洼地前后都是大下坡,加上底部的雪层较软,连续两辆PB相继陷入雪中,无奈只能等待卡特车前来救助。下车后,我们检查自己所乘的PB车,后驱轮上的18颗螺丝,不是脱落就是被折断,才导致了方向无法控制,虽然算不上严重的事故,可是18颗和指头一般粗的螺丝,这么莫名其妙的一起出了问题,着实让人费解。而且,在宿营的时候又雪橇又坏了一个,队员们还要连夜修理。返程的一路上真的是波折不断啊!

    返程途中采样

    10两支内陆队会师泰山站

    1月30日,考察队即将到达泰山站,此时格罗夫山队已经达到泰山站了。在内陆昆仑站这一个月里,除了在800公里和600公里见到两只贼鸥外,我们没有见到任何有生命迹象。想着即将和队友相见,大家甚是激动。格罗夫山队也驱车到10公里外迎接我们,队员们相见后纷纷拥抱致意,激动不已。接着两队所有在泰山站前列队,两队队员互相握手,宣告返程第一阶段顺利完成,接下里我们将在泰山站休整一天,之后继续赶路返回中山站。

    1月31日,本是在泰山站休整的日子,这一天,考察队遇到了此次考察最恶劣的天气—暴风雪。所有计划的任务,例如安装温度链气象站等全部无法实施,能见度不足10米,一出去的瞬间就会被雪“洗一次脸”,没有护目镜根本睁不开眼睛。

    11返程路途中钻探冰芯

    2月5日,农历腊月27,我们抵达了距离中山站75 km的地方,还有三天就要过新年了,可是我们在这里还有一个任务就是冰芯钻探。中科院寒旱所和中国极地中心的队友计划在这里钻探100米的冰芯,而我在这里需要钻一支浅雪芯,计划长度15米左右。由于距离海岸线较近,这里的温度较高,在-20℃左右。从高原上下来感觉这里特别热,但是一个突如其来的消息让我们得心顿时凉了下来,队长计划让队员赶回中山站过新年,所以我们只有三天时间钻冰芯,我的时间来的及,但是另外两位队友时间却来不及了,三天钻探一支100米的冰芯时间较为紧张,只能连夜加班,我先帮队友钻冰芯,一直到凌晨5点才去睡觉。

    12成功返回中山站

    2月7日,农历大年三十,今天在国内的大家可能忙着贴春联,包饺子,准备新年的到来,这一天我们依然在路途上奔波,但大家的心情都很愉快,很快就要达到中山站了,大家可以在站里过个好年了。下午两点多,考察队到达了内陆出发基地。中山站所有的人员敲锣打鼓地在那里迎接我们,再次看到了熟悉的队友,大家都倍感亲切,互相拥抱在一起。接着,我们简单收拾了几件衣服,就乘坐直升机返回中山站,到了站区直奔澡堂,你可能无法理解两个月没有洗澡人来到浴室的激动,感觉这是人生中洗的最爽的一个澡,那么的尽兴。

    中山站的年夜饭让内陆队员摆脱了航空餐的阴影,电视里放着春晚,看的人没有几个,大家尽情享受着这美好的夜晚,觥筹交错中不少队员喝多了,这是一个美好的夜晚,队员们一起迎接新年到来,我们更觉得有一种苦尽甘来的感觉。

    中山站附近一群正在换毛的企鹅

    换毛前和换毛后的企鹅

    13再次起航穿越西风带

    雪龙船原计划3月10前后返回中山站,但是今年提前到来了,2月28日就到了。雪龙船一到港,我们就被直接送上了船,但是雪龙船并没有直接返航,而是前往埃默里冰架进行科学考察,之后又返回中山站附近海域装运的部分物资。

    3月8日,雪龙号一声鸣笛,我们正式开启了返程的航行。不过雪龙船并没有直接往北航行,而是西行到澳大利亚的戴维斯考察站,帮助澳大利亚将一些物资运回国并接送了两名澳大利亚的考察队员。上船后,我们一起给他们还有我们的另外三位女队员庆祝了三八妇女节。

    3月14日,雪龙船驶进了南印度洋赫德岛和迈克唐纳群岛,在这里的海湾里躲避风浪。因为天气预报得知未来几天内我们可能遭遇到5-6米高的巨大涌浪,雪龙船可以经受到这样的冲击,可是队员们已经不行了,有的队员一天只能吃下一顿饭,因此我们就在这里停留了下来,但是船并没有抛锚而是在海湾里低速航行。我们可以近距离看到赫德岛和迈克唐纳群岛,岛屿在雨雾中有一种加勒比海盗要出没的感觉。赫德岛和迈克唐纳群岛距南极洲1700 km,是一座火山岛,1947年列为澳大利亚海外领土,1997年被联合国列为“世界自然遗产”,是地球上为数不多的没有经过人类干扰的岛屿,岛上的原始生态系统保存完好。

    14 南半球看银河

    3月31日晚,晴,大洋上星空清晰可见,我和几位队员一起来到雪龙号甲板上看星云。由于雪龙号现在还在南半球,我们可以看到和北半球不一样的银河。在考察队黄楚红老师的介绍下,我们认识了南半球天空中很多的星座,如南十字座、猎户座、天蝎座、半人马座、大麦哲伦星云等(以前我只能在北半球认出猎户座)。此外,这些星座中一些耳熟能详的星体也是第一次在天空中看到,比如天蝎座中的火星、夜空中最亮的恒星天狼星、老人星、木星、土星等。几天后我们就要穿越赤道进入北半球,此等美景可能以后很难再看到,我一直在甲板上等到天蝎座的尾巴完全出露海面才恋恋不舍地回到宿舍。

    15抵达上海港

    4月12日上午,雪龙号已经抵达上海港,标志着中国第32次南极考察圆满结束。回想此次南极科学考察,雪龙船共行驶3万海里,完成了逆时针绕南极航行,刷新了最南纬度的航行记录,并首次在西风带“赫德岛”避风。而我国首架极地固定翼飞机“雪鹰601”完成了穿越极点抵达中山站、降落泰山站、飞抵昆仑站的航行,创造了南极航空飞行的新纪录。而我个人也参与完成深冰芯钻探351.5米,采集了4雪套坑样品、124组中山站至昆仑站断面表层雪样品、2支浅雪芯以及其他雪冰样品等共计16箱。除此之外,结识了极地领域了很多科研人员,在他们身上我学到了很多,此次科考让我受益匪浅。在这里也再次向我的导师侯书贵教授表示由衷的谢意。最后,希望以后越来越多的人关注南极科考,投入到南极科考的大军中,为祖国极地事业做出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