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党代会专题
    • |
    • 挑战杯专题
    • |
    • 电子邮箱
    • |
    • 信息公开
    • |
    • 捐赠
    • |
    • 网上办事服务大厅
    • |
    • OA
    • |
    • English
    • 党代会专题
    • |
    • 挑战杯专题
    • |
    • 电子邮箱
    • |
    • 信息公开
    • |
    • 捐赠
    • |
    • 网上办事服务大厅
    • |
    • OA
    • |
    • English

    校园动态

    历史学院学者仙林畅谈“民国上海大学生研究”

    发布时间:2016-04-18 点击次数: 作者:张子衿 朱琳 来源:悦读书社 新闻中心

    4月14日晚,由悦读书社举办的溯史系列讲座第二场“开放还是封闭,国际还是地方——民国上海大学生研究”在仙林校区举办。我校历史学院副教授梁晨以其近阶段研究内容为基础,通过对民国时期大量学籍资料卡片的搜集整理,在向同学们展示大量文字图片等一手资料的同时,也总结探讨了民国时期上海大学生社会来源的特点、原因及影响。

    梁晨诙谐幽默又不失专业性的讲解十分精彩,吸引了众多学生慕名前来。他首先分析了民国时期中国大学概况,并着重介绍上海的大学分布状况——国立大学、教会大学、私立大学三类,其中较为著名的有国立交通大学、圣约翰大学及大同大学等。他向大家展示了民国时期上海大学生的家长职业、家庭地址和来源中学,通过对这些衡量大学生家庭阶层、地区来源和进学途径的重要指标的统计分析,可明显看出民国大学生主要的社会阶层来源为商人或专业技术人员(律师、医生等)家庭。同时地域方面偏重于上海及其周边江浙一带,中西部学生所占比例极少。而来源中学也相当集中,大学附属中学与本地知名高中向上海地区大学输送了主要学子。

    “民国上海作为中国近代化和国际化的样本,在成为中国城市‘高峰’的同时,也逐渐成为‘孤峰’”,梁晨多年来对民国教育有着深入研究,在他看来,上海的精英教育不同于上海城市发展中所谓的“成功秘诀在于包容与开放”,相反,精英教育体现了相当的单一与封闭,最终使得国际化的上海只有地区性的精英教育和本地化的精英来源,加剧城市间发展的断裂和城市本身发展活力的匮乏。

    梁晨对民国上海大学教育进行了高度总结:封闭化、本地化,继而升华——教育精英选拔和人才的社会流动中,近代国际化都市里的开放与融合逐渐消退,而封闭与地方成为主流。

    本场讲座虽偏重资料呈现,但无疑对正处于大学教育的每个人具有启发意义,唤起了同学们新的思考。(悦读书社 张子衿 新闻中心学生记者 朱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