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1日晚,我校2016年3·20心理健康周系列活动于鼓楼校区知行楼一楼报告厅举办,中国心理卫生协会精神分析专业委员会委员、治疗与心理咨询专业委员会催眠学组常务理事、团体心理辅导与治疗专业委员会委员郝滨向到场的近百名学生、教职工作了题为“生活中的催眠现象”的讲座。讲座由我校心理健康教育与研究中心主任费俊峰主持,
郝滨向在场听众发问“你认为什么是催眠”,经过热烈讨论后,郝斌逐渐揭开催眠的神秘面纱:催眠即一种注意力高度集中的聚焦状态或一种暂时性的分离状态。对于众人颇感兴趣的“催眠治疗怎样工作”的问题,郝滨指出,治疗师的工作流程经历三个阶段的发展,分别为权威式催眠、标准化催眠、协作式催眠。标准式催眠即由催眠师带领来访者进入到催眠状态,给予干预;标准化催眠则是暗示来访者进入到催眠状态,对不同的人使用相同的催眠词;协作式催眠倾向于建立合作关系,催眠者与被催眠者共同完成。郝滨以真实发生的大学生案例说明——催眠不仅可以被引用到治疗领域,更是生活中向他人展示自己的利器。
最后,郝滨就听众的问题进一步阐释了公众对催眠的误区,启发听众“催眠在生活中无处不在,不需要仪式化”,并指出马云“双十一”活动亦为一种催眠,由氛围影响目标受众。
讲座结束后,听众纷纷表示,这次讲座使得催眠去神秘化,对催眠乃至人的心理活动都产生了莫大的兴趣。(新闻中心张艳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