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党代会专题
    • |
    • 挑战杯专题
    • |
    • 电子邮箱
    • |
    • 信息公开
    • |
    • 捐赠
    • |
    • 网上办事服务大厅
    • |
    • OA
    • |
    • English
    • 党代会专题
    • |
    • 挑战杯专题
    • |
    • 电子邮箱
    • |
    • 信息公开
    • |
    • 捐赠
    • |
    • 网上办事服务大厅
    • |
    • OA
    • |
    • English

    校园动态

    “好记者讲好故事?价值观的故事”巡讲活动走进凯发

    发布时间:2015-12-27 点击次数: 作者:伏倩 叶沙木 来源:新闻传播学院

    12月21日下午,由中宣部、中国记者协会组织的“好记者讲好故事·价值观的故事”巡讲活动来到凯发k8官网仙林校区。中宣部新闻协调小组成员、新闻传播学院校友申玉彪带领宣讲团走进校园,与同学们分享关于价值观的好故事。我校新闻传播学院党委副书记蒋恩铭主持活动。

    巡讲现场,十位从全国各地经过层层严格选拔出来的优秀记者一一登台,他们当中有工作十几年的资深新闻人,也有刚迈入工作岗位的年轻记者。通过讲诉各自亲历故事,这些媒体人展示出新闻界履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新闻实践和新闻工作者爱岗敬业、无私奉献的精神风貌。

    陕西广播电视台记者亢凯是以“我遥远的陕西兄弟”为主题,讲述自己在“丝绸之路万里行”节目录制过程中的见闻和感受,以平常人触及不到的视角重现了丝绸路上感人的家国故事。“最美的风景,永远在采访的路上”,江西日报摄影记者梁振堂,以“路”为线索,娓娓道来采访最美邮递员罗细英和“摩托车大军”返乡的故事。作为北京电台体育记者的陈妺,向在场的同学们分享了马拉松赛事中鲜活的人物故事,带来了马拉松路赛道上跃动的中国精神。重庆日报社记者彭瑜,原本是一名乡村基层干部,后来选择进入记者行业。他分享了自己常年在农村生活、做农民题材的报道并解决了乡村生活实际问题的经历与感受。90后记者李楸,现供职于辽宁省阜新广播电台。她展示了一名敬业的已故村支书董福财的人生故事,表达了自己与之有共同的共产主义信仰。方超是苏州广播电视总台的一名主持人,他用曾经的受访者--张红卫捐献造血干细胞救人的故事贯穿整个演讲,重现了“爱与生命”的价值。在新的互联网条件下,新华社记者王清颖认为新闻将拥有更强大的力量,记者完全可以“握住”新闻的力量和价值。记者除了做新闻报道,更多的是要联系行动、解决现实问题。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记者白宇在巡讲现场分享了自己一次次的暗访经历,帮助很多人回了“家”,而他自己心中的“家”则是“大家”。来自新疆电视台的少数民族记者玛丽亚·甫拉提讲述了两个不同民族的陌生人因为彼此信任而成为“亲人”的故事,传达新疆和祖国内陆的团结情谊。最后一位上台分享的是人民日报社政文部副主编倪光辉,“只有中国军人自信,中国军队硬气,中国才有底气!”作为一名军事记者,在多次跟随军队潜水、远洋航海之后,他说出了这样的豪言壮语。

    现场巡讲活动的尾声,蒋恩铭副书记用“理想、作风、精神、情怀”总结了本次活动的意义,他鼓励同学们进一步树立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多思考、多行动,把满腔的热情投入到专业学习中去,争取十年之后成为优秀杰出的新闻人。

    随后,十位演讲嘉宾与新闻传播学院学生代表进行了座谈交流。大三新闻学专业的鞠梦时同学首先向记者们提问“记者行业最大的收获是什么”,在场嘉宾纷纷就自己的工作经验回答了这个问题。新华社记者王清颖认为记者行业接触面广,将做新闻的经验带入到实际生活中去能够培养观察社会的独特角度。“见到其他行业见不到的人,听到别人听不到的故事,走过别人到达不了的地方。”这是做了十五年新闻的老记者方超的体会。重庆台记者彭喻以自己从农村基层干部到记者的亲身经历,讲述了干记者这一行,只要有踏实的态度和灵气就能够出成果。接着,钱一鸣同学就社会普遍的“财经记者”现象对“做社会新闻记者的积累体现在哪里”产生了疑问,北京电台的陈妺说道“记者是一个杂家的活儿,做社会新闻是最能锻炼综合能力的。做社会新闻的记者,可以从小的热线电话开始,练就观察人物的能力,经过几年之后再根据自己的兴趣去选择具体的方向。社会新闻的记者会更加冷静地去看待事件,培养出更敏锐的观察力。”本科和硕士都没有学习军事相关专业的军事记者倪光辉用自己的经历举例说,不要过早给自己设限制,要抓住一切机会培养自己的新闻敏感性。最后,针对姚若蝶同学提出的“如何做一个好的新闻记者”,央广的白宇老师提出,作为新闻记者一定要学会探查社会的病理,用理性的思考来解决问题。争取让自己做的新闻报道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真正地解决大众的实际问题。除了揭开社会的“伤疤”,新闻记者更要有责任心和情怀,不断地向身边的人学习。

    (新闻传播学院 伏倩 叶沙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