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党代会专题
    • |
    • 挑战杯专题
    • |
    • 电子邮箱
    • |
    • 信息公开
    • |
    • 捐赠
    • |
    • 网上办事服务大厅
    • |
    • OA
    • |
    • English
    • 党代会专题
    • |
    • 挑战杯专题
    • |
    • 电子邮箱
    • |
    • 信息公开
    • |
    • 捐赠
    • |
    • 网上办事服务大厅
    • |
    • OA
    • |
    • English

    校园动态

    凯发博士生的“南极之路”

    发布时间:2015-12-08 点击次数: 作者:刘科 来源:地海院

    编者按:

    2015年11月7日,由277名队员组成的中国第32次南极科学考察队乘坐“雪龙号”破冰船从上海出发,赴南极执行科考任务,凯发k8官网信息管理学院邓三鸿教授、地理与海洋科学学院2015级博士生刘科随队出征。刘科同学从一个参与者与亲历者的角度记录下他眼中的“南极之路”,并于12月8日将这些宝贵的第一手资料发给了新闻网编辑。以下是他的南极科考日志原文:

    我叫刘科,凯发地理与海洋科学学院15级博士研究生,导师侯书贵。侯教授几次去南极,经导师推荐和层层筛选,很荣幸,成为我国第32次南极科考的一员。

    我在船舷边上与大海合影

    这次考察的主要任务包括南极内陆冰盖考察,大洋考察,中山站和长城站的越冬以及度夏等多项任务,跟以往相比,这次又新增了固定翼飞机试飞南极的任务,雪鹰601型固定翼飞机将首次在南极试飞。本次科考共有277名科考队员,他们分别来自全国的各个科研院所、高校以及各相关单位,成员包括教授、研究员,机械师,厨师等。我校信息管理学院邓三鸿教授全程随船,负责信息管理工作;我在中山站下船,在中山站短暂停留后,继续深入南极内陆1300 km,去往南极昆仑站,途中将经过南极海拔最高点,这次我主要的考察任务是南极深冰芯钻探以及中山站到昆仑站断面表层雪采样。

    出发

    2015年11月7日,中国第32次南极科学考察欢送仪式在上海极地科考码头举行。除了科考队员及送行亲友外,还有来自全国的媒体采访报道。上午10点欢送仪式开始,国家海洋局副局长向第32次南极考察队队长授队旗,并送上祝福。仪式结束后,全体考察队员登上雪龙号。

    离别之际,送别人群沸腾,所有的祝福都化成从人群传来的一声声“一路顺风”。此情此景,每一位科考队员带着祖国和人民对我们的殷切希望和祝福,热血澎湃。齐声高呼:“报效祖国!报效人民!”带着不舍和眷恋,送行的人群在泛起的泪花中渐行渐远。我们的船出发了。

    海上航行

    11月8日,“雪龙号”在海上已经走了一天。雪龙船是我国现役唯一一艘科考专用破冰船,是由乌克兰赫尔松船厂建造。目前已经服役30多年,中国于1993年从乌克兰进口后,按照需求中国先后投入两亿人民币进行改造。雪龙船长167米,宽22.6米,全船共七层,可载重10225吨。雪龙船多次赴南极、北极执行科考任务,为极地科考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这次雪龙船执行的是中国第32次南极科学考察任务。从船上放眼望去,是深邃的蓝色海洋。初到船上,可能是因为不习惯,虽然才走了一天,但好像已经走了很久。GPS航速显示,我们的航行速度为每小时30km/h,难怪船长曾开玩笑说我们就好比骑着自行车去南极。GPS航线上显示我们逐渐接近钓鱼岛和赤尾屿的纬度,这里虽是中国领海,但是和日本之间仍有领海争议。果不其然,下午一架日本海上巡逻机从船的右舷飞过,在不远处掉头又从左舷飞回。据老队员说每年去南极都会遇到这架飞机,回来时他们还会来。但是,钓鱼岛永远都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船上的生活——培训

    为加强交流,促进感情,丰富大家的船上生活。考察队每年都会开展南极大学课程,为期两个月。在起航后,在考察队中召集南极大学教授,他们来自各个学科领域,从科研到生活以及一些南极基本生存技能。

    11月10日下午3点,全体考察队员集中于雪龙船多功能厅,举行南极大学开学典礼。考察队总领队秦为稼,兼任南极大学校长,会上对南极大学进行了概况介绍。从讲话中得知,南极大学已有20多年历史,多位考察队员曾多次在南极大学讲过课。典礼后,秦为稼领队率先做了第一场报告“锻造重器,指日可待”,报告中详细介绍了各个国家在南极考察的现状,对比了各国极地考察船的参数,并介绍中国第二艘极地考察查船的组建情况。报告中我们了解到中国第二艘极地考察船已经在建造中,其各项功能都优于雪龙号,排量13000吨,破冰能力可以突破1.5米,可前后双向破冰,我深信拥有这艘破冰船后中国的极地考察事业,一定会迈向一个新的台阶。

    南极大学开学典礼

    船员生活

    出发前,我们每个人都会领到考察队服,从衬衣到棉衣,从头到脚一应俱全,可以让我们安全度过南极的寒冬,也体现了国家在考察队员的后勤保障方面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关于饮食。为保障科考队员有良好的身体素质来应对接下来的严峻工作,我们每天开饭时间都很准时,饭菜也很丰盛。基本上和在学校的饭菜差不多,唯一不足的是蔬菜略少,因为蔬菜保鲜较为困难,像西红柿一周后就开始腐烂。但是在雪龙船上,你想吃什么都可以吃,吃多少都可以,队员们都开玩笑说我们过的就是共产主义生活。

    住。除了吃饭,大多数时间我们都在宿舍呆着,宿舍和我们国内的高校宿舍结构相似,是个三人间,但是空间略小有10平米大,但是毕竟是在船上,我们已经很满足了。

    三人间船员宿舍

    也会开展一些娱乐活动,前提是你不晕船!其实没出过海的人多少会有点不适应,我们内陆队的厨师在第一天就晕船吐了。我个人觉得不晕船的最好方法就是不要在宿舍闲着,找点事情做,就会感觉船上的生活还挺有意思。船上有一个小小的健身房和篮球馆,每天下午我都去光顾一下,为枯燥的生活找一点乐趣。

    船上也会组织一些活动,比如歌唱比赛。“雪龙船”在进入赤道附近相对平静的海域时都会组织“雪龙最强音”唱歌比赛,拔河比赛,喝啤酒比赛。这都是每年过赤道时都要组织的活动,全体船员都会参加。唱歌比赛我也积极报名参加,即使五音不全,在初赛就被淘汰出局,也依然很开心。拔河比赛是过赤道时最有意义的活动,队员在船尾后甲板上聚集,在赤道附近拔河,宣告我们正式进入南半球。

    赤道拔河比赛

    穿越赤道时合影留念

    进入南半球后,我们的路线就从太平洋转向了印度尼西亚的岛屿之间,距离陆地的距离相对较近,有时在船的左右舷可以远远的看到岛屿,在路过这样的海域时我们晚上就要进行防海盗巡逻,两个小时一班轮换,每队四人。我们值班的时间是夜间两点到四点,不同于我们的夜,湿热的水汽让人感觉不到一点的冷。我们值班的时间正值农历十月初,夜空没有月光,加上天空有云,海面一片漆黑,站在船尾,感觉如果掉进海里瞬间就会消失掉,这样的天气估计海盗也不敢来吧。值完班已是凌晨四点,我们将对讲机和手电交给下一班队员,就去美美睡觉了。虽然我觉得海盗来的概率不大,但大家都很负责,认真执行任务,这也是一段有趣而又刺激的经历。

    像这样的巡视工作还有很多,比如检查抽烟的安全巡视、冷藏集装箱的温度检查等。这些都是看似简单却至关重要的工作。抽烟必须在固定的抽烟室,因为甲板上到处都是航空油罐以及一些油气的通气口,因此在宿舍和甲板上是不允许吸烟的,只能到指定房间抽烟;冷藏集装箱的温度检查工作,关乎食品安全,一旦冷冻出现问题,我们的食材就会受到很大的影响,因此这个巡查工作是每天都要进行,一天三次。这些不但包含我们在路上的食材,还包括中山站、长城站的物资补寄,出现问题,对考察站的影响是非常大的,队员很可能吃不上新鲜的水果和蔬菜,因此,我们在检查温度时,都特别认真,保证每一个集装箱都不出任何问题!

    靠港补给

    经过了12天,11月19日,雪龙船驶进了澳大利亚弗里曼特尔的锚地,半个月来我们第一次近距离看到了陆地。本以为很快就可以下船,但是港口对进港时间有严格限制,我们在锚地等了两天时间才准许进港。第三天,我们终于停靠在货运码头,没错就是货运码头,我们要补给物资。但是货运码头,船员是无法通过海关的,我们依然下不了船。紧接着忙碌的一天开始了,我们的物资主要是食材和油料以及大型机械设备。首先是大型的机械,主要雪地车,其中我国贵州自主研发发的全地形雪地车首次亮相南极。除此之外,还有几辆雪地摩托和卡特彼勒雪地车,我最喜欢的还是卡特彼勒雪地车,它是一个大型的履带拖拉机,可拖挂5个重雪橇集装箱,是我们内陆考察的最有力的运输工具。

    集装箱装船由船上的吊车吊运,可对于蔬菜食品这样的小件,只能我们徒手搬进冷藏库,我们所有队员站成一排,成流水线状,从船下一直通到冷藏库,一下午就把食材全部搬运完了。但是,到了晚上我们仍有800桶航空燃油没有吊运完毕。到了下班时间,澳洲码头的工作人员按时下班,全回家了,叉车不能工作。为了赶时间,一桶桶燃油只能我们自己往集装箱里装,这样浩浩荡荡的滚油桶任务就开始了,我们把一桶桶航空燃油滚进集装箱,再依次排好,人多力量大,几个小时,我们就把所有燃油全部装吊完毕。想必第二天澳洲码头的人肯定很吃惊。由于提前完成任务,我们连夜把船从货运码头移到了客运码头,这样我们就有了一天时间下船自由活动。第二天,没有任务安排,我们就自行前往西澳首府珀斯玩耍,这一天没有晕船的烦恼,加上澳洲初夏晴朗的天气,真的是美好的“脚踏实地”的一天!晚上8点,所有队员归队,10点整,船准时离港,开赴南极中山站。

    穿越魔鬼西风带

    11月26日,是我们离开弗里曼特尔后最后一个平静的日子。雪龙船气象台发布,第二天我们可能遇到4-6米的浪,队长通知我们把屋里的行李都堆放稳妥了,水杯一定要拧紧。果然从晚上开始,风浪有所改变,船头撞击巨浪发出的“嘣”的声音,激起的浪花就打到我们的窗上,我的宿舍在船头,透过玻璃可以清楚看到外边的巨浪,一个接一个,雪龙船此刻经历着巨大的考验。此时,我们已经意识到进入了真正的西风带,虽然这个拥有40cm钢板的破冰船,对付这点风浪不在话下的,但经历过西风带的人绝对不想再来第二次。

    凯发洋西风带是位于南纬45°- 60°之间的一个区域。这里常年盛行西风,气旋活动强力,终年刮着六级以上的大风,因此多阴雨天气,风浪极大。海水由于天气的原因,多不再是蓝色,而是灰黑色,因此也有人称这里是“黑色的凯发洋”。在无动力航海时代,船只要进入这个海域,简直就是一场噩梦。

    船体的剧烈晃动给考察队员带来了极大的挑战,晕船是必不可少的。这天中午,我已经晕的吃不下饭,住在我上铺的小潘吐到不能下床,而且逢吃必吐,一天三次,我们打趣称他“潘三吐”。开始我们对队员呕吐还很紧张,后来吐的多了,也就习惯了。风浪大时,在船上走路也变得困难,一会超重,一会失重,就好比一脚踩在地球上,一脚踩在月球上,此时有关科考的活动很难实行了。船头的甲板已经完全封闭,我只能在三楼自己的房间,看着外边的大浪一次次打在窗户上,此时船头像一个巨大的勺子,一次次被海水灌满,而我们只能躺在船上祈祷这鬼天气赶紧过去!

    进入浮冰区

    西风带持续两天,之后风浪越来越小,与之相伴,外边气温也越来越低,海面趋于平静。科考活动活动重新拉开序幕,大家又可以开开心心吃饭,各项娱乐活动也陆续进行,比如投篮比赛,乒乓球比赛,50K扑克比赛等。除了一些娱乐项目,科考的准备工作也在过了西风带以后,有条不紊地进行。我们内陆昆仑队,率先在篮球场进行了垂直攀登训练,这些基本技能我们必须掌握的。以保障掉进冰裂隙里的人能够顺利自救。当然,这是我们最不希望发生的。

    由于纬度越来越高,白天时间越来越长,而且有时差变化。所以,隔一两天雪龙船就通知我们将时间往后调一小时,截止目前我们已经比北京时间晚了三个小时。由于逐渐接近高纬度海域,很快我们就可以看到冰山,考察队还举办了“猜冰山”活动,看看谁能猜到冰山出现的大致纬度。我猜的是59°30′30″S,结果在58°S多一点就出现了第一座冰山,据说有时候大的冰山可以漂到澳洲附近的海域。

    12月2日,距到达中山站的时间还有两天,我们已经穿越了极圈,晚上睡觉时候天还没有黑,周围的浮冰越来越密集,浮冰厚度有的将近一米左右,这个时候,已不宜在外停留过长时间,久了会得雪盲症。通常,我们拍完照,就速度回屋。接下来我们还召开关于中山站卸货方案的会议,以及昆仑队内部工作的协调会,总之,在到达中山站前的这几天,我们已经开始忙碌起来了。

    冰山

    勇破陆缘冰,挺近中山站

    12月3日,我们已经可以看到南极大陆边缘了。船的左右舷偶尔可以看到企鹅。雪龙船周围的海冰已经很密集,船头已经是连成一片的陆缘冰。陆缘冰是靠近大陆边缘的海冰,厚度在1米左右,是破冰船最难破的冰,世界上现役的破冰船中很少可以破1.5米以上海冰的,因此陆缘冰是雪龙船面对的最大挑战。此时雪龙船停止航行,因为前方的冰情驾驶台已经不能判断。因此派出直升机前去视察冰情,确定好合适的航线后,雪龙船才可以继续破冰前行。

    中午,直升机返航,雪龙船开始破冰航行,与我想象中的破冰完全不同,来之前我觉得这么一个庞然大物,开足马力足可冲破陆缘海冰。所以,在破冰之前,船头聚集了几个考察队员,他们准备录下这一精彩时刻。然而,令所有人意外的是,第一次开足马力撞上海冰后,海冰基本没有变化。可能是此处的冰太厚,雪龙船后退后朝另一个方向再次开辟航道,这次海冰开裂了,但是也只是裂开了一条并不算很长的裂缝,接着一次次的后退前进。下午我再去的时候,已经开出一条将近一千米的航道,看似不长的冰上航道,雪龙船可谓是费了不少功夫。因为要冰上卸货,船要尽可能向陆地方向破冰前行,这样,足够厚的海冰才能保证海冰上卸货的安全性,在之前各国在海冰上卸货期间均有事故发生,这次物资中卡特彼勒雪地车重达25吨,要求海冰足够厚,才能承受这么一个“大家伙”,因此雪龙船要一直破冰到明天才能进行海冰卸货。此时,驾驶台应该是最忙的了,向他们致敬!

    12月5日,雪龙船停止破冰,考察队员乘直升机,从雪龙船奔赴中山站,比原计划提前了3天到达。卸货及后续科考任务相继开始,我会继续记录后续的考察内容,在这里向国内的老师,同学们问好!希望你们天天开心!10天后,我们将继续前往南极昆仑站,届时我们只能通过卫星电话与外界联系,通讯很不方便,在这里提前向大家拜年了,大家新年快乐,我们明年见!一定不辜负大家的希望,时刻牢记使命,用行动交给大家一份满意的答卷。

    阿德雷企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