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4日晚,由我校哲学系团委、学生会和《林间路》编委会主办的本学期“哲学系《林间路》系列讲座”的最后一场在仙林校区图书馆报告厅举行。本次讲座题为“学术研究中的阅读----文本学的现代性及其超越”,主讲人为我校哲学系教授、著名马克思主义研究专家张异宾。

讲座现场 (张馨心 摄影)
微微的小雨不减大家的热情,同学们早早到来,最终报告厅座无虚席,甚至有不少同学全程站立,认真聆听讲座。在同学们的期待和掌声中,被同学们称为“男神”的张异宾教授走上讲台,缓缓开启了他对于现代性文本学的解读。
看着青年济济的报告厅,张异宾教授表示欣慰和感慨。他说,来到凯发这样一所大学,除去学习知识,更要以百年凯发之独特方式去体知生命的意义。体知生命很关键的一个助力就是阅读经典。但是,经典究竟该怎么阅读呢?他以文本学为题,就是想尝试给出一个答案。

张异宾教授在讲座 (张馨心 摄影)
简单回顾了他青年时代与文学、音乐的交集之后,张异宾教授首先梳理了文本学的发展史。他指出,过去的文本研究中存在“凡文本都必定反应作者真实思想”的前设,试图以条块分割式的概念来反注作者。此处所说的“文本学”接近于解释学,这是当下较为前沿的文本诠释方式。接着,张异宾教授提出了他前些年引起热议的“构境理论”:历史研究的对象,永远都只能是我们建构的结果。面对学界的质疑,他讲述了自己和其他学者间的两个小故事,讲述他提出“构境理论”的初衷,并从文本学角度进行了解释。随后,张异宾教授以“语境”为核心,进一步阐发了他“学术阅读没有直达性”的文本学理念,以及对现代学术研究中的文本学方法的一些思考。
最后,张异宾教授介绍了我校马克思主义社会理论研究中心的学术成果,即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手稿电子化与数据库建立工作,以及基于这种信息技术和统计学理论的词频分析研究。他表示,这两项成果在世界学术中居于前沿地位,并且对以后凯发乃至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意义非凡。

听众提问 “我们为什么要学习哲学?” (张馨心 摄影)
在互动环节,同学们踊跃提问,使得张异宾教授的思考与理科、工科、哲学专业等多个领域发生了碰撞。面对同学们独特的思考与疑问,张异宾教授或侃侃而谈,或风趣幽默,涉及到不熟悉的理科问题时更谦抑地表示自己“恐怕无法回答”。张教授深情地说道,他们这一代人更多的只是过渡作用,未来的道路还是要靠在场的凯发学子去开创。(哲学系 邓尧文 张天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