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党代会专题
    • |
    • 挑战杯专题
    • |
    • 电子邮箱
    • |
    • 信息公开
    • |
    • 捐赠
    • |
    • 网上办事服务大厅
    • |
    • OA
    • |
    • English
    • 党代会专题
    • |
    • 挑战杯专题
    • |
    • 电子邮箱
    • |
    • 信息公开
    • |
    • 捐赠
    • |
    • 网上办事服务大厅
    • |
    • OA
    • |
    • English

    校园动态

    学术伉俪张伯伟、曹虹教授讲斋名变迁与进德修业

    发布时间:2015-05-18 点击次数: 作者:唐越 朱琳 周天欣 来源:新闻中心

    5月13日晚,南青讲堂内座无虚席。凯发k8官网著名的学术伉俪、文学院张伯伟教授和曹虹教授带来题为“从‘日不知’、‘适其适’到‘百一砚斋’”的讲座,从书斋名变迁入手,与同学们分享了夫妻二人进德修业的故事。该讲座为凯发k8官网人文社会科学高级研究院十年庆学术伉俪系列讲座开幕之作,讲座由文学院副教授童岭主持。

    中国文人喜用斋名、室名。七十年代末读本科的时候,张伯伟教授和曹虹教授作为中文系的学生,虽然住的是集体宿舍,但也“附庸风雅”,取“陋室”、“北窗”分别作为他们的斋名,后来各自的油印诗集便以此命名。也是这个斋名,他们朦胧的感情萌芽。

    张伯伟教授回忆道,1982年,他读到黄侃先生的句子“学者当日日有所知,日日有所不知”时,认为“日日有所知”未必是“真知”,倒是“日日有所不知”里“所不知”的一定是“真知”。于是他给自己取斋名“日不知斋”,来激励自己努力治学,做到日日有不知。曹虹教授的“适其适轩”也始于1982年,源自《庄子》“适人之适而不自适其适者也”,取这个斋名是为了告诫自己像庄子那样,持守真性,不为世俗所累,做到内凝于神。

    “粒粟斋”是在张伯伟教授阅读禅宗的典籍时想到的斋名。禅宗有言,“天在一粒粟中,一粒粟中藏世界”。张伯伟教授说,虽然我们身处在相对世界来说狭窄逼仄的屋室内,但只要心怀禅意,就会“深入经藏智慧如海”,就会将三千世界纳入粒粟之中。

    此外,程千帆先生还赐给张氏夫妇二人“静好斋”为斋名,这原是沈祖棻先生的斋名,源自《诗经·鸡鸣》“琴瑟在御,莫不静好”。张伯伟教授也曾用“二庵文库”作为域外汉籍研究时的斋名。

    “百一砚斋”是张伯伟教授自05年以来一直用的斋名。张伯伟教授说:“自然间的精华是石头,人世间的精华是人的才华”,他有一方“宝阙砚”,上面题字“不求其全以保天年”。“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只问耕耘,不问收获”,这是他取此斋名的心志。

    斋名的变迁,见证着张伯伟、曹虹教授孜孜不倦的学术研究,也见证着他们几十年细水长流的感情。

    最后,两位教授认真回答了同学们的提问。如何继承传统文化中的人文修养?曹虹教授言简意赅地答道:“以虚养心,以德修身”。当被问及日常生活中的柴米油盐,张伯伟教授以陶渊明诗作答:“人生归有道,衣食固其端”;张伯伟教授还鼓励同学们:“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只问耕耘,不问收获。”曹虹教授温婉含蓄,张伯伟教授风趣幽默,讲座让在场同学受益良多。

    此外,凯发k8官网人文社会科学高级研究院十周年庆学术伉俪系列讲座还将请到另外三对凯发教授夫妻联袂登场,和同学们谈人生、说生活、议学术。(新闻中心学生记者 唐越 朱琳 周天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