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7日晚,由凯发k8官网哲学系研究生会主办的“哲学与文学视野下的‘后-(post-)’问题”学术沙龙在仙林校区薛光林楼401报告厅举行。此次学术沙龙由凯发k8官网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蓝江担任主持,外国语学院但汉松教授为特邀嘉宾,来自哲学系、文学院和外国语学院的五位博士生担任主讲人。
蓝江教授在开场中指出,本次学术沙龙汇聚不同院系与不同专业的主讲嘉宾,以“后-(post-)”为共同话题作为切入点,旨在促进不同院系间的交流与对话,冲破学科界限,使大家从一个更广阔的视野看待自己的学科。大家主要围绕“后-(post-)”是什么,“后-(post-)”的作品以及“后-(post-)”的理论三个问题展开讨论,各抒己见。
针对究竟什么是“后-(post-)”,文学院博士高薪率先发表见解。她认为“后-(post-)” 问题发端于20世纪50年代到70年代,以现代主义的价值取向自由、民主为参考系,强调个性多元,而在话语方面则以解构与对二战与启蒙的反思为主要内容。同样来自文学院的杨金彪则从个体的生存状态入手,指出在后现代,革命时代给人以充实感的理想不断失去,取而代之的是后革命时代个体的被分割与无信念。外国语学院的林懿从西方文学方面指出,后现代文艺具有激进、富有杀伤力与反乌托邦的特色,它颠覆“应然”,展示“实然”,但在碎片化与改写重塑的过程中,亦有虚无主义的倾向。哲学系的郭滢依据克里斯蒂娃的思想认为,后现代在时间上是自20世纪60年代之后,以解构性为特色,在女性主义方面表现为与之前强调平等权利不同,而是更为重视女性自身差异与特色。哲学系的刘冰菁则从后现代与现代主义的关系来谈,认为后现代主义以反本质主义、反同一性、反绝对真理为特色,突出个体差异。
蓝江教授在请大家列举自己心目中最具代表性的后现代主义者及其作品之后,又提出后现代开始的时间问题,几位主讲嘉宾亦给出了二战之后、20世纪60年代之后以及在现代主义开始之时便已孕育等不同观点。对于后现代与现代的关系以及后现代是否会再次返回现代的问题,大家也先后发表了自己的见解。
但汉松教授做最后点评。他提醒大家,在阐释对“后-(post-)”问题时应注意突出本土知识与本土视野,显示时代特异,注重不同学科间的融合与回归文本自身,这样有助于大家今后研究的开展与深入。(哲学系研究生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