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0日晚,由凯发k8官网哲学系团委、学生会主办的林间路系列讲座在哲学系401报告厅举行。哲学系陈亚军教授带来题为《也谈什么是实用主义》的精彩报告。
在讲座开始,陈亚军教授介绍了实用主义的发展现状。陈教授说,现在对实用主义的理解普遍存在着歪曲,这主要是因为对其把握存在偏颇。在西方,随着后现代主义思潮的兴起,实用主义越来越受关注,影响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在中国,中国传统哲学主张人的内修,马克思主义哲学主张通过社会来实现人的解放,而实用主义与二者有着相通之处,因此,陈教授认为,把实用主义作为突破口,可以把握中国哲学的未来走向,实现中西马克思主义的对话。
陈亚军教授回顾了实用主义的大致发展过程。对于实用主义的产生,流行的说法是以皮尔士在1877、1878年发表的两篇文章为标志。但陈教授指出,早在1868年皮尔士就提出过“语言转向”问题,因此,最初提出实用主义是用于解决“语言意义问题”的,是一种意义理论。詹姆斯实现了实用主义向经验主义的转折,一方面他把实用主义扩展到真理论,另一方面引进了新的世界观,赋予本体论意义。进一步推进实用主义发展的是杜威,他的贡献在于使实用主义从不成熟的本体论转向生存活动,自然主义方向,并且进一步把实用主义系统化,把其影响推向全社会。之后,实用主义又经历了从衰败到复兴的发展过程。
陈亚军教授谈到“什么是实用主义”时首先纠正了“实用等于有用”的错误观点。陈教授指出,区别不同哲学首先关注哲学形态问题,实用主义对于传统哲学来说是一场“哥白尼式的革命”,使哲学形态发生了全面的变化。传统哲学是认知的形态,是一种表象主义,以二元思维方式解释世界,从起初的感性与理性的分割到后来的主、客观的二元对立。而实用主义则不以旁观者的身份看世界,它的出发点是把人放在世界的交互作用中的,这种观点认为,人首先是在世界中的,并不把世界当成对象的存在,人在与世界的交互作用中保存自己、发展自己。因此,实用主义是一种伦理形态、实践形态的哲学。
陈亚军教授最后对实用主义的真理观作了深入浅出的讲解。他说,实用主义的真理观把真理带入到生活中,拒绝抽象的谈论真理。讲座之后,陈教授对同学们提出的关于实用主义的相关问题作了耐心细致的讲解。(新闻中心学生记者 王晓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