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1月15日下午,著名诗人郑愁予在我校文学院报告厅作了题为“黄泥岗到莫愁湖——人人都是过客,人人都是归人”的讲座。讲座由文学院副院长王彬彬教授主持。
讲座在主持人热情洋溢、幽默风趣的开场白中开始。郑愁予先生告诉同学们,他写诗大概已有60多年,中学开始写诗,14岁发表诗作。而对诗的迷恋、写诗的灵感又从何而来?郑先生将其归因于“性灵”二字,“我爱诗、写诗,我的童年时代就是诗产生的时代”。郑先生将四千年前的世界称为“龙凤游”的世代:龙为水的神灵,存于水中,籍幼子“麟”为化身活在陆地上;而凤为火的神灵,凭空气存活于陆地空间;当龙凤共游于世上,意味水火互惠带来民生太平,是为大同世界。“我是写诗的人,从小爱听神话”,郑先生告诉同学们,在三皇五帝时代,三皇为女性治理部族;五帝为男女共治,由黄帝始至尧舜皆如此,那时生民在帝君的带领下对天祈愿祭祀以免灾害,逐渐有“歌型态”的祷词产生,这是诗诞生的祖原。接着,郑先生以帝尧时代的《击壤歌》和帝舜时代的《卿云歌》与《南风歌》为例,向同学们阐释了在那个诗与政治一体的时代,歌咏是如何表达关怀生民与社稷的主旨。说到动情处,郑先生唱起《卿云歌》:“卿云烂兮/纠缦缦兮/日月光华/旦复旦兮”,声如洪钟,低沉雄浑,引发现场高潮。
郑先生又从造字学上分析了“诗”的命名。“诗”即“言”与“寺”,“寺”是一个有政治、管理、祭祀等实用意义的词;而“言”字,则是用媒介的动作来说明事态的真相和真理。在这个意义上看,“诗”的意义同样贴合于史前时代为政治服务而政治为人民服务的功用。在此基础上,郑先生又提出“孔子也是一个诗人”,孔子希望诗能发挥其教化功能,成为民间的教科书。在他的删选下,每一首诗都辐射出有益于他人的能量,所体现出的相互关怀的精神也就是郑先生所推崇的“性灵”。诗中的爱情亦如是,有性灵的人借诗抒发的不会是私密的爱情,而是普世的人世的感动。
说到情诗从《诗经》开始,郑先生和大家分享了网路上选出的最佳百句情诗中的前十首,当位于第6位的、郑先生的《赋别》出现在屏幕上并由郑先生诵读时,全场响起了热烈的掌声。现场亦可见有热忱的读者随郑先生轻声背诵:“这次我离开你,是风,是雨,是夜晚;你笑了笑,我摆一摆手,一条寂寞的路便展向两头了。”
童年接壤到抗战前夕的凯发k8官网,郑先生开始讲述自己在战火中的颠沛流离和轰炸、逃亡带来的震撼记忆,以及在这种境况下家庭对于他成长的扶持和文学上的启迪。母亲在旅途中教他背诵的第一首诗:“打起黄莺儿,莫叫枝上啼,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使他成长后爱读战争诗,特别是别裁闺怨诗,那也是《错误》这首诗潜意识形成的来源;大哥带他遍游凯发k8官网名胜,中山陵、燕子矶等宏伟壮阔的景观给他作诗带来自然永恒与生命飘忽的启迪;外祖父祖居宅邸的第一进厅房与院落改建为车马大店,他在那儿义务为旅人喂马、刷马而深思遥远的岁月是此后诗中多次出现马的意象的最好注脚。像这样对郑先生影响深远的人与景,到后来都拌了情,入了诗。用弦歌不辍来形容那段流离的岁月或许并不恰当,但那狼烟中的诗思与诗意想必是自始至终盘桓在郑先生脑中不曾散去的。在叙述的过程中郑先生穿插朗诵了《野店》、《心上秋》、《错误》等代表性诗作,如歌般的韵律让人耳目一新。现场有同学欣喜地赞叹:“听诗人读诗还真是第一次呢!”其后郑愁予先生还分析了《错误》中戏剧感的构建思路和虚实景交错的写作技巧。
讲座在经久不息的掌声中结束。在场同学表示,“郑愁予先生的讲座一如其文,清新灵动娓娓道来;银霜染鬓不掩其赤子之心,可敬之外又添可爱”。讲座结束后,郑先生帮热情的同学们签名并接受了媒体的采访。(新闻中心学生记者 庞茜媛 周天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