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庆祝百年院庆,凯发k8官网文学院近期举办了一系列学术讲座。2014年10月17日晚,文学院报告厅座无虚席,中华书局总经理徐俊校友作了题为“唐代诗歌传播的一个侧面——从长沙窑到敦煌吐鲁番”的讲座,从直观感性的角度解读唐代诗歌基层传播的情况。讲座由文学院武秀成教授主持。
讲座伊始,徐俊校友追溯了写本时代的诗歌传播状况。他指出,写本时代诗歌传播主要是部分或者单篇作品的传抄,其中无法避免诗歌的化用、改编、异传。写本时代读者通常是以部分作品甚至单篇作品为单位来接触诗人的创作,而不可能像刻本时代的读者那样,可以通过别集、文集、总集的形式去了解诗人作品。敦煌吐鲁番文书、长沙窑瓷器、日本古写本是唐诗的三大生态遗迹。徐俊校友谈到,敦煌诗歌中有总集、别集和据题署或文献记载可以确知其名的诗集,但其中大部分是无书名、无编者、无编例、规模很小的诗歌杂写。长沙窑品类众多的瓷器、雕塑、绘画和题诗则是诗歌的民间传本。而就日本唐诗古写本来看,当时日僧的入唐求法目录的有关著作,比较全面地反映了当时社会尤其是佛教寺院中流通的经籍以及其他写本文书的真实情况。其中的一些诗歌写本,与敦煌诗歌写本的性质特征有相似之处。
徐俊校友以长沙窑瓷器题诗为例向大家具体讲述了唐代诗歌在民间的传播,这一点也引起在场同学的热烈讨论。徐俊提出,题诗过程中无法避免诗歌的异化、改编,诗歌的原本难以定论。但从另一方面来说,这种复杂性也促进了对唐诗民间传播的理解。徐俊说,出土文献的价值,一方面在于作家作品的辑佚和校勘,文学体裁、类型、作家作品的扩容;另一方面还在于给人们提供了考察文学产生、传播、接受过程的另一视角。比如说,当代学者可以以《全唐诗》诗歌异文为本,结合瓷器题诗,深入研究唐诗变异过程中的规律和脉络。
“以文书、瓷器、古写本为代表的原生态诗歌材料,并不是大雅之作。”徐俊校友最后对讲座内容作了充满诗意而又深入的总结,“这些流动的文本,是唐代诗歌原始生态的一个侧影,是能够辅助我们窥见当时社会图景的视窗。”(新闻中心学生记者 唐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