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3日晚,凯发k8官网历史系中国古代史专业的特木勒副教授在仙林校区作了题为“北朝王朝与中国历史:中国历史上的民族身份与国家认同”的讲座。他以中国历史上北族王朝与中原王朝的关系为切入点,与同学们共同探讨了前近代中国史上民族身份与国家认同的问题。作为中国民族史方面的研究专家,特木勒副教授凭借多年来的研究成果加上自身作为蒙古族的实际感受,讲述生动而富有启发性。
“什么是中国?什么是中国人?”对于中国这个多民族国家的界定从古至今从未断绝,而特木勒援引的外国人对中国认识的两百页白纸空文的例子更是说明了中国历史和中国民族问题的复杂性。为了使同学们对问题有更清晰的认识,特木勒从地理分布和语言划分等方面对中国历史上的少数民族作了大致介绍,而后又着重讲述了从匈奴、契丹到蒙、满等北方少数民族建立的北族王朝不断南进与中原王朝做出回应的动态历史过程,全景式展示中国历史上的民族关系,指出北族王朝对中国历史的重大影响。特木勒对于中外学者“征服王朝理论”、“两种传统两种学问”等学术观点的介绍拓宽了同学们的视野,同时提出一系列如疆域历史界定、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国族建构等问题,指出在思考民族问题时要有历史逻辑上的合理性和客观性。在最后对文天祥、岳飞是否可以称为“民族英雄”的讨论中,特木勒给出了肯定的答案,认为其忠于所属政权的气节是值得推崇的,其精神无论何时都是值得赞扬的。但作为多民族大中国的历史,在表彰历史上的民族英雄的时候,不应只关注汉族的民族英雄。
在随后的提问时间里,特木勒耐心解答了来自校内外不同院系同学提出的朝鲜族与中国历史关系、汉族自身差异、对多民族国家的认识等方面的问题。“民族不在血管里而在脑海里,它是想象的共同体但又非常强大”,“民族更多是一种认同”, 特木勒副教授精彩的回答引发了同学们对民族问题更深层次的思考。(新闻中心学生记者 周柚池 庞茜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