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党代会专题
    • |
    • 挑战杯专题
    • |
    • 电子邮箱
    • |
    • 信息公开
    • |
    • 捐赠
    • |
    • 网上办事服务大厅
    • |
    • OA
    • |
    • English
    • 党代会专题
    • |
    • 挑战杯专题
    • |
    • 电子邮箱
    • |
    • 信息公开
    • |
    • 捐赠
    • |
    • 网上办事服务大厅
    • |
    • OA
    • |
    • English

    校园动态

    《哈利?波特》译者马爱农校友与凯发学子漫谈“我与文学翻译”

    发布时间:2014-05-27 点击次数: 作者:何治锦 来源:新闻中心

    5月23日,凯发k8官网仙林校区外国语学院301报告厅座无虚席,人民文学出版社外国文学编辑、《哈利·波特》译者马爱农校友,在这里与学子们分享了自己与文学翻译和《哈利·波特》的渊源与故事。外国语学院王守仁教授主持讲座。

    马爱农出生于江苏凯发k8官网,1982-1986年在凯发k8官网外文系英文专业学习,获文学学士学位;1990-1993年赴北京外国语学院英语系攻读硕士研究生,专业为翻译理论与实践;1993年至今,在人民文学出版社外文编辑室任编辑。主要翻译作品有《船讯》、《到灯塔去》、《五日谈》、《欧文传》、《爱伦·坡短篇小说选》等世界名著,还有《绿山墙的安妮》、《绿野仙踪》、《古堡里的月亮公主》、《彼得·潘》、《地海巫师》及为中国读者所熟悉的“哈利·波特”系列等儿童文学作品。王守仁教授称赞马爱农老师以50余部高质量译作达到了“译著等身”。

    翻译打开了一扇扇窗

    马爱农说,自己的翻译工作始于在凯发读书的最后一年,她的编辑学老师要求递交一份模拟的出版选题报告。因为当时的她不可自拔地爱着《绿山墙的安妮》英文原著,就用它做了选题。老师后来将选题真的提交给了出版社,于是在凯发k8官网的最后一年,马爱农开始了自己第一次正式的文学翻译,“所以我要感谢凯发给我这样的机会。”

    “爷爷对我的帮助非常大,我翻一章、他改一章,几乎是流水作业一般”,马爱农回忆道。她的爷爷是商务印书馆的译审,为帮助孙女译书专程从北京赶到凯发k8官网。

    在马爱农看来,文学翻译为她打开了一扇扇窗户,使她和本不会有交集的人和事发生关系、产生感情。她以翻译安妮·普鲁的《船讯》为例,小说中的故事发生在加拿大纽芬兰岛上。当翻译结束后,马爱农去加拿大旅游时意外看到海上的老渔夫、渔船、各种意义不同的捕鱼绳结,顿时觉得亲切和熟悉,好像曾在脑海中遇见过多次。“翻译让我开阔眼界,和遥远地方的美好存在发生千丝万缕的联系”,她这样说。

    翻译总是会留有遗憾

    马爱农在翻译作品时总是会不由自主地沉浸到作品里,自己的情绪、思维方式都会不自觉地受到影响,在她看来,译者比普通读者更多一份这样与原作“亲密接触”的经历,而这同样是一笔珍贵的财富。

    当提到《哈利·波特》时,马爱农首先表达了自己对前辈翻译家曹苏玲的由衷敬意:曹苏玲老师翻译了《哈利·波特与魔法石》的前半部分,奠定整个系列的基调,并确定了几个重要人名和物名的译法。在马爱农看来,由J.K.罗琳构建的奇妙魔法世界里最吸引她的当数“魁地奇世界杯赛”和“三强争霸赛”,罗琳几乎完美地策划了整个魔法世界、霍格沃茨学校以及魁地奇游戏的所有规则和细节,事无巨细,无一疏漏。而对译者来说,最难翻译的则要数那些神奇而无处不在的“咒语”了。因为这些“咒语”前所未有,不可能在任何字典中查到。为此,她和妹妹马爱新费了很多功夫,希望能将它们表达得既接近咒语的实际意义,同时又短促有力,念起来朗朗上口。马爱农在讲座中向学子展示了她认为翻译得比较传神有效的“咒语”。

    因为七部《哈利·波特》是逐一面世的,作为译者,马爱农等人未能事先完整地阅读整个系列,从而整体感知,更好地做到前后照应。马爱农说,如果有机会,希望能重新修订这七部作品,将更加满意的译作奉献给读者。“翻译总是会留有遗憾,所以我们只有不断修正,做到更好”,她微笑着说。

    翻译只能无限接近原著

    在马爱农看来,衡量翻译作品好坏通常的三大标准“信、达、雅”,只要译者做到“信”就已足够,其他两者都是为“信”服务。忠实地表达原作者的意思不仅仅局限在字面意义,更重要的是能在译文中表现原著的内涵,如书中人物的身份、情绪、性格、言外之意等等。优秀的文学翻译,应该原汁原味地传达原著所有的文字、内容、风格、意境、情境、气氛等方方面面的特色。

    “翻译永远不可能做到100%表达作者原意,我们只能无限接近”,马爱农说道,语言、文化等差异确实存在,译者只能尽可能地将差异的影响缩小到最低,力求使读者通过阅读译文,能够获得与原文读者阅读原著时同样的感受。

    马爱农表示,译者在文学翻译中应尽量避免加进自己个性化的东西,除非其与原作者的风格一致;优秀的译者,应尽量在译文中“消失自我”,成为一个隐身的代言人;译者对原著的吸收,不是一般意义上的阅读,而是全面的浸泡和渗透,使自己从里到外被原著的风格浸染。

    马爱农还与学子们分享了她所认为的成为一个优秀译者应具备的条件。好的译者不仅需要深厚的文学素养、丰富的阅读量,还应该具备扎实的中英文功底,而某种程度上中文比英文更重要(后者只需理解,前者却必须表达)。“当然,文学翻译者是需要甘于寂寞和清贫的,丰富而适当的想象力也同样不可或缺”,她这样强调。

    文学翻译,在马爱农来看,是需要用一辈子的时间去用心打磨的技艺,“永远没有最好,只有更好。”

    马爱农的精彩讲座赢得了全场热烈的掌声。讲座结束后,她与台下学子进行了热烈的交流互动。 (新闻中心学生记者 何治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