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飞,给人的感觉是外表坚毅内心柔软。他是一名调查记者,11年来用他锋利的眼和笔揭露中国社会的暗面。如今,他换以柔软的力量,发起“免费午餐”公益项目,帮助山区的孩子们免于饥饿。5月18日下午,邓飞先生做客凯发k8官网公益学院首届论坛,与校内外热心公益的人一起分享了他的公益心路。2012年,邓飞来凯发就“新媒体凝聚微公益”与学子对话,再次回来让同学们倍感亲切。
“免费午餐”的缘起
他看到了孩子是中国最大的公约数,无论是官还是民,他们心中都对孩子很柔软。如果去帮助孩子,就会得到潮水般的力量。有了两个微博故事,所以在做“免费午餐”的时候,他心中没有畏惧。

现场
邓飞现任《凤凰周刊》编委、记者部主任,从业10余年写下了100多篇调查报告,是中国知名调查记者。2011年邓飞转身公益,先后发起了公众熟知的“微博打拐”、“免费午餐”基金、中国乡村儿童大病医保公益基金、让候鸟飞中国水安全计划等公益项目。他将内心的触动转化为媒体人沉甸甸的责任,以慈善的情怀和力量推动社会的良性互动;他也是平面媒体的旗帜人物之一,用微博诠释了网络时代的“新闻进行时”。邓飞有很多荣誉称号:他是CCTV2013年度慈善人物,获得中国消除贫困创新奖,2014年3月11日获达沃斯世界经济论坛“全球青年领袖奖”。
凯发k8官网公益学院有幸聘请邓飞担任学生导师,校团委副书记蔡颖蔚为他颁发聘书。
邓飞的演讲题目从《行动改变中国》变成了《柔软改变中国》。这一主题与他的新书同名,从这一变化可以看出他更看重柔软的力量对社会变革产生的巨大作用。他分享了这三年间一群记者、一群大学生、一群志愿者、一群公益“菜鸟”用什么方式完成一个看上去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的心路历程。目前,“免费午餐”的筹款已经超过9000万,每天在全国20多个省市、360多个学校开餐。可以说,邓飞讲的是一个变革的故事。
2011年初,邓飞偶然听到一个故事,一个支教女老师告诉他,她们学校没有午餐,每天中午她只有把饭盒端到宿舍里才能把饭吃完。邓飞听后很惊讶,问为什么。女教师说,当她把饭盒拿出的时候,所有的小孩都眼巴巴地看着她,让她心里很难受。邓飞听后心里也很难受,承诺帮助她去学校建一个食堂。刚开始非常不经意,邓飞以为就是去帮助一个学校建一个食堂,他还没有想到其他的事情。但是去了学校之后,邓飞才发现这是一个社会问题,因为不只是一个学校,也不只是在云南和贵州,在全国很多贫困地区,孩子们都没有午饭,甚至要背着柴火自己去做饭。
当看到这些时,邓飞以一个调查记者的敏锐发现了问题——中国乡村孩子普遍午餐饥饿,然后去研究这是一个什么样的问题,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问题。他发现,这是乡村变革的新问题,很多农村人进城务工,村里上学的孩子减少了,于是几所乡村学校合并,但是有的孩子离家很远,来不及回家吃饭,于是他们只能自己随便找点东西吃。
当邓飞亲眼看到孩子们中午吃的东西时,他想,孩子们怎么能够有精力学习,怎么能够和城里的孩子竞争呢?他想起如果自己的孩子出生在这个村子里,他的命运是什么?他又想起自己,如果自己没有侥幸走出,可能一辈子在农村里,自己的孩子可能也是这样……他想:我怎样去帮助这个村子的孩子?这是一个看起来不可能完成的事,因为现实问题是,谁来出钱?如果一个孩子一顿饭3元钱,一年按220个学习日算,就是660元,如果加上其他配套的经费,一个孩子可能需要800-1000元。一个县里至少有2-3万个孩子,意味着每年拿出一两千万资金用来给孩子吃饭。县里财政很难拿出这笔经费。这个事情没人来做,有人认为这是个体制问题,很多人听到“体制问题”就心安理得了,不会为这个事情感到内疚了。但是邓飞不一样,他觉得不管这是一个什么样的问题,它首先是一个不公平的问题,不能让孩子们继续挨饿,因为这严重影响了孩子们的身体发育和学习效率。他当时也没有想要做多大的事,他就是想解决这个学校的午饭问题,帮助这一百个孩子。于是他就去找资料,作为一名调查记者准备写报道,他发现解决这个问题已有先例。在我们的邻国印度,两亿个孩子每天都有免费午餐,为什么中国没有呢?他知道,如果写一个报道,可能十年都解决不了这个问题,因为需要的太多了,于是他想通过行动解决这个问题。他并没有畏惧,因为2011年公众手里已经有了一个工具——微博。
“免费午餐”在行动
邓飞认为,当务之急是赶快行动起来。他们把乡村孩子饥饿的照片发到微博上,很快引起大家的共鸣,一家深圳企业捐了两万元,他们到了贵州一学校去开餐。有人给他计算,两万块钱只够吃学校半个月的,半个月之后怎么办,能不能募到更多的钱?他当时并没有想那么多,只想动起来,一天都不想等下去。他知道只要动起来,后面会发生很多事情。2011年4月2日,“免费午餐”在贵州一所学校开餐,当天晚上很多人在微博上看到孩子们吃饭的喜悦表情而热泪盈眶,很多人向他们捐款,包括影视明星马伊琍等,那天晚上他们收到了10万元捐款,他们在帐篷里非常激动,“我们的行动把社会打动了,把社会打湿了,看到无数的社会力量向你扑过来的时候,那种喜悦心情难以言说。”这么多人来帮助他们,就像滚雪球一样力量越来越大。
拿到这些钱以后他们就去做饭,这时出现了一个问题:他们没有团队去坚守做这件事。邓飞以前是一个揭露社会黑暗的调查记者,没想到自己要去做公益,没有做公益的经验和技能,但是凭借一名调查记者的常识和多年训练,他们能够洞察问题并且找到解决问题的关键。于是他们就去找学校,跟学校合作,签订协议,学校来开餐,他们负责拨款和监督,这样就直接一竿子插到了学校,直接和学校发生联系。
另外,他们还要保证学校拿这笔钱开餐,不会做其他用途,他们找到了四个方法:第一,师生同食,校长必须和学生一同吃饭;第二,就地取材,大部分食材必须从周边村舍购买;第三,账目公开,要求学校开设微博,每天公布开销,公开透明,接受所有人监督;第四,村校联合,团结了乡村的村委会、家长等精英力量去监督。
“免费午餐”的大部分力量都是来自志愿者,如何组织一支稳定的志愿者团队?这需要制度设计,优化系统。第一,依靠QQ群、微信群等把在不同地方工作的志愿者组织起来;创造正确价值观,邓飞作为一名调查记者,他知道哪些品行是公众反感的,比如独裁专制、暗箱操作、贪污腐败等,所以在他们团队里就努力去避免这些,做到民主;鼓励地方团队自我组织起来,给他们放权做事。第二,信息公开透明,因为没有私利,所以可以做到彻底公开透明。这样堵住了谋取私利的可能性,另外,所有人都可以赞扬或者批评,他们可以迅速纠错。第三,一定要知道自己擅长做什么,不能什么都干。作为记者他们擅长做传播、展示和游说,而不太适合做执行,于是他们联合学校去开餐,联合政府去捐钱,从制度上保证了项目持续稳定发展。
对于任何一个公益组织,资金来源就像是血液是至关重要的。如何去筹款呢?刚开始的时候只有小额捐款,他们开了淘宝店,卖明星和网友自发捐赠的二手物品,卖免费午餐的虚拟产品,卖免费午餐的衍生品。衍生品是特别有价值的,它不但可以直接变成现金,而且作为媒体传播。三年来,淘宝店帮助筹得了1800多万。另外,支付宝钱包有一个公益筹款栏目,每天帮助筹款3-4万。还有,在互联网工作的志愿者会把公益筹款信息及时公布。
这些都是小额捐款,慢慢地,他们有了与企业合作的模式。一个企业如果能帮助承担一个学校两年餐费。在学校挂一块企业的牌子,学校成了企业的公益实践基地,帮助发展企业文化,培养团队精神。他们每学期会给企业一份稽核报告,表明这个企业履行的社会责任,这实际上是一个多赢合作。用这种外包方式,越来越多的企业和个人参与到免费午餐中。
这就是免费午餐开展三年来给中国社会带来的价值。邓飞认为最重要的是,他们把中国乡村孩子的困境呈现出来,引起社会和政府关注。免费午餐实行半年以后,温家宝总理就宣布每年投入160个亿改善乡村孩子的营养状况,到今天已经投入了800-1000亿,这个数字还要增加,国家越来越重视对乡村教育的投入。
在“免费午餐”之后,邓飞和团队慢慢形成了三个板块帮助乡村儿童。第一,从大病医保、女童保护进而形成中国乡村儿童联合公益,这样可以整合各种面向乡村儿童的公益活动。第二,保护候鸟和水资源的让候鸟飞、中国水安全计划形成乡村环保板块。第三,“E农计划:让山里好的事物实现价值”,他们认为从根本上解决乡村孩子问题,是让他们的父母回家,这需要帮助农民增加收入,让他们在农村生活得好。邓飞认为,这是一条解决中国乡村问题的途径。这样,每天公益都在行动,依靠媒体力量,形成了一个微信和微社区,里面设计丰富多彩的板块,把大家服务好,帮助乡村的孩子成长,帮助国家解决社会问题。
爱比愤怒更有力量
很多人问他,“邓飞,你一天到晚奔走于西像打了鸡血,你的快乐来自于哪里?”邓飞坦言:“很多人会说你帮助了孩子,所以孩子要感谢你,其实不是这样的,其实是孩子帮助了我,是孩子让我发现了另一个自己,原来可以这么去行动。否者,我就是一个愤怒的记者,但现在我变成了一个柔软的公益者,这是柔软的力量,这是一个愤怒的记者做不到的,当然这一阶段也很重要。我看到了有很多方法,不只是抱怨批评和谴责,我们可以联合起来去做建设,我们可以去创造新的价值。我不需要像以前一样纠缠不休,而是可以去做长远的事情。我找到了一个方法,自己给自己增加能量,自己给自己赋予权力。”这意味着,每一个人都可以像邓飞那样,通过我们的行动去赢得大家的信赖和支持,我们就有能力、能量和权力。
同学们非常关心一个问题:大学生如何参与公益呢?邓飞特别重视大学生的力量,他认为推动“免费午餐”不断向前的有两个轮子:一个是有着创新头脑的大学生,另一个是有着温柔心灵的城市妈妈。怎么样才能让大学生长效地参与到公益中来呢?邓飞认为可以通过外包或联合方式,发起“公益行动派”,把所有公益项目敞开,学生们可以参与支教、环保、乡村经济等公益项目。邓飞觉得,可以探索大学合作的新模式,比如企业可以出钱,社区出闲置物资,大学生出人力和热情,实现共赢。(新闻中心学生记者 杨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