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格兰伊丽莎白女王,法国路易十四国王,德意志数学家、哲学家莱布尼茨,试问这三个不同时代、不同性别的人有什么共同点?历史系王涛副教授认为,他们都爱戴假发。5月5日,一场主题为“假发与欧洲历史演变”的讲座在仙林校区准时开讲。王涛老师旁征博引,为到场的同学们揭秘假发与欧洲宗教、政治、经济千丝万缕的联系。
纵观人类可考历史,古埃及已出现假发。随着人类历史的不断演进,假发作为少数人的特权被赋予至高无上的权威力量。而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权威的消解,假发作为一种日常用品仍然在今天发挥作用。王涛老师认为,假发作为权威的解码器,可以帮助我们窥探人类历史,特别是欧洲历史。
讲座伊始,王涛老师展示了多幅不同时代、佩戴不同款式假发的人物图片。其中,一副埃及法老照片引起很多同学的兴趣。法老和假发有什么关系呢?“在古希腊、古罗马时代,假发与宗教权威密不可分。”王涛老师解释道,“掉发被认为是可怕的事,是被魔鬼下了诅咒。”亚里士多德说,孤独的人是可耻的。可以遮羞的假发拯救了谢顶的人,让他们看上去和旁人一样,免于成为亚里士多德口中“孤独的人”。
到了巴洛克时代,假发摇身一变成了政治特权,只有地位尊贵的人才能够佩戴可以改变形象的假发。大名鼎鼎的路易十四有国王专属的卷曲长假发。在各种公众场合,国王都会亲自挑选一款假发。这不仅体现了宫廷礼仪,也展示了路易十四至高无上的权威。由于路易十四对假发的推崇,假发与专制王权的对等地位在欧洲逐渐成为共识。
经历文艺复兴、启蒙运动的洗礼,假发的政治权威渐渐褪色,但经济权威愈发凸显。“一个精美的卷曲长假发大约价值1000个塔勒”,王涛老师补充道,“相当于今天的两万欧元,一辆中等轿车!”对于那时的欧洲人来说,假发是不折不扣的奢侈品,也是尊贵地位的体现。为了证明假发的金贵,王涛老师引述启蒙思想家卢梭的故事。因为一场重病,卢梭决定抛弃丰富的物质享受,过简朴的生活。但是,他没有放弃佩戴假发。因为,假发是身份的象征。
然而,随着工业革命的兴起,人们的思想逐步开化。自然的头发为更多的人所接受。在歌德的著作《少年维特的烦恼》一书中,维特天然的头发、简单的形象引发一股自然时尚潮流。权威的逐步消解,戴假发不再是时髦的事。而假发也从另外的渠道找到了位置。法国大革命后,假发与职业威望相联系。它不仅能够展现某一职业的特殊性,也通过形象上的改变保护从业人员的人身安全。“今日的英国,律师、法官仍沿袭戴假发的传统。”王涛老师说。
讲座结束后,不少同学好奇老师为什么会想到研究不起眼的假发。王涛老师笑着说:“在德国留学的时候,发现狄德罗《百科全书》里专门有一个‘假发’词条,非常很好奇。” 从私人遮羞品、权力衍生物、特权奢侈品到职业装配件,小小的假发随着权威的消解一步步转变自己在人类社会的角色。发丝间隐藏的厚重历史足以让我们读懂欧洲。(新闻中心学生记者 吴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