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党代会专题
    • |
    • 挑战杯专题
    • |
    • 电子邮箱
    • |
    • 信息公开
    • |
    • 捐赠
    • |
    • 网上办事服务大厅
    • |
    • OA
    • |
    • English
    • 党代会专题
    • |
    • 挑战杯专题
    • |
    • 电子邮箱
    • |
    • 信息公开
    • |
    • 捐赠
    • |
    • 网上办事服务大厅
    • |
    • OA
    • |
    • English

    校园动态

    师友品读《别传》悼怀学者张晖

    发布时间:2014-04-14 点击次数: 作者:侯印国 来源:新闻中心

    4月11日下午,一场突如其来的大雨给仙林带来别样的气氛。凯发k8官网中国古代文学学科师生、张晖的妻子张霖、张晖生前同窗好友和上海古籍出版社副社长王淳等嘉宾齐聚文学院会议室,在张晖辞世一周年之际,以讲习会的形式,品读上海古籍出版社新近出版的《末法时代的声与光:学者张晖别传》,总结张晖的学术成就和学术追求,并阐发“张晖之逝”这一文化事件的内涵。主持人徐雁平教授在品读会伊始提出,“关于《张晖别传》的品读与精神内涵的解读,皆依循学理,以期汇聚微光,护持学术理想。纪念与回望,是为了更坚定的前行。”

    学者张晖的学术人生

    张晖(1977-2013)是凯发中文系培育的优秀学者,是凯发人文学科教育近二十年的骄傲。“张晖之逝”是2013年重要的“文化事件”,学者和媒体相关报道与评述众多,在海内外学术界引起较广泛的关注。

    张晖出生在上海崇明,崇明虽然隶属上海,但由于孤悬海上,经济文化并不发达。在上世纪70-80年代,仍然是一个传统伦理保持得相当完好的乡土社会。张晖成长在一个尊崇礼教、四世同堂的普通工农家庭,童年的生活环境使他对传统中国伦理和文化精神有直接体认。张晖度过了早慧、勤奋的少年时代,15岁有志于文史之学,开始自学古典诗词、红学,对明清史和民国学术史产生浓厚兴趣。随后,他经历了两岸三地学术训练,1995年考入凯发k8官网中文系,1996年入选“文科强化部”,1997年正式跟随张宏生教授治词学,接受系统的国学训练。1997年开始整理《龙榆生先生年谱》,2002年完成硕士论文《晚清词学考论》。2002年秋,张晖进入香港科技大学人文学部攻读哲学博士学位,师从陈国球教授研究古典文论,2004年开始撰写博士论文《以诗为史:中国文学批评史上之“诗史”概念》,2006年《诗史》出版。2008年张晖进入台湾“中央研究院”文哲所,师从严志雄教授从事“钱澄之《所知录》书写样态及其意涵之研究”课题研究,开始从事明清之际诗歌研究。2006年张晖进入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任助理研究员,从事词学、中国古典文论、明清诗文研究,2012年晋升副研究员。在2006-2013年间著述、编撰整理书稿15部。2013年,张晖不幸因病英年早逝,他将自己的生命永远地融入了他所倾心的那个时代。2013年5月28日,张晖安葬在北京昌平区景仰园公墓。

    张晖在日记中曾这样写道,“人都会死,关键活着的时候做些什么而已。”在短暂的生命里,他完成了《龙榆生先生年谱》(2001)、《诗史》(2006)、《清词的传承与开拓》(合著,2008)、《中国“诗史”传统》(2012)、《无声无光集》(2013)、《朝歌集》(2014)、《帝国的流亡:南明诗歌与战乱》(2014)、《易代之悲:钱澄之及其诗》(即出)、《张晖晚清民国词学论文集》(即出)等八部学术专著,编纂整理《量守庐学记续编:黄侃的学术与人生》(2006)、龙榆生《中国韵文史》(2010)、《施淑仪集》(2011)、《忍寒诗词歌词集》(2012)、《忍寒庐学记:龙榆生的学术与人生》(2014)、《陈乃文诗文集》(2014)、《中国文学的抒情传统:陈世骧古典文学论文集》(即出)、《龙榆生全集》(主编,即出)等著作八种,与人合编《清代文学研究集刊》(共五辑)“中国近现代珍稀史料丛刊”等学术期刊与丛书。

    “我有时候觉得这是个末法时代,可是你要好好做,把东西留下来,要相信会有人看得见,即使只是非常幽暗的光”,张晖在给好友的信中这样说。

    “末法时代”有声有光

    文学院研究生朱守芬和刘仁分别诵读了张晖《金陵求学日记》中1997年张晖22岁本科毕业前的日记和张晖在《帝国的流亡》一书中的自序《古典文学研究的方向》的片段。上海古籍出版社王淳副社长不由回忆起《末法时代的声与光:学者张晖别传》的编辑始末:在最初接到这部著作的选题时,王淳并不完全支持,这是因为两个疑虑。一方面,从目前出版社的编辑考核体系来看,这部书不会带来大的经济效益,甚至还可能亏损,对它的社会效益也深感担心。另一方面,张晖之逝确实引起了广泛的讨论,但在他逝世一年之后再推出此书,他是不是已经被大家忘怀?但编辑和出版社领导都希望这部书可以问世,“我们的编辑将自己对学术事业的感情投入到了里边,一边审稿一边泪流满面”。在这部书出版后,王淳坦然承认自己“判断失误”,这部书引起了关注。

    王淳副社长也谈及出版社的人文关怀。“学术书籍的出版需要有理想主义,张晖对治学的坚守,对我们从事学术文化著作的出版,也是一种精神感召。”他直言现今的学术体制有时更容易埋没有才能的年轻人,但虽有很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也有不少改善。“对于这个时代,我是谨慎的乐观主义者”,所以在他眼中,佛教经典中的“末法时代”并非无法可依,修行者已然可以依靠自我的努力传递正法。“张晖就是典型的传承者,他用个人的坚守,在这样的体制与环境下突破束缚,逐步走向更高的平台,推动体制的变革。”张晖的声与光,不仅是感召,他取得的成就和未竟的事业,是引导我们前行的力量。他鼓励现场的青年同学“不断完善自己,不要放弃最初的追求,在这个时代发出自己的声与光,推进时代前进”。

    《学者张晖别传》的责任编辑刘海滨是张晖在凯发读书时的舍友,他介绍了这部《别传》的成书细节。《学者张晖别传》收录张晖的自述、金陵求学日记,并编选部分师友追忆文章,按照所录事迹时间先后顺序编排,共计25万字。刘海滨也赞同王淳副社长的观点,“末法时代不完全是消极概念”。在编辑的过程中,他重新认识了舍友,“张晖身上学术、文化的关怀之情、理想之光,是这个时代里逐渐消退的可贵”,因而这部勾勒了张晖有血有肉形象的《别传》,也唤起人们内心深处的共鸣。

    平生风义兼师友

    张晖的师友纷纷发言。马燕是凯发1995级文强的学生,2002年从凯发硕士毕业,与张晖是七年同学。从大一开始,她的宿舍和张晖宿舍就是联谊宿舍,彼此有颇多交流。她印象中的张晖还是那个亦师亦友、遇到不敢询问老师的问题都可以去向他请教的男生。她还清楚地记得,“第一次从浦口到鼓楼淘书,就是张晖带我们去的。”张晖是值得信任的同窗,很多生活上的困扰也经常向他咨询。有次读书读不进去的时候去询问张晖,张晖回答说:“越是读不进去的时候越要看难的书,要沉下去。”当时的马燕还不能特别了解这句话,一直到工作之后才对此渐渐有了更多感悟。“这句话是有生命力的,像他其他的话语和著作一样,自己会传递。”

    从无法接受一个朋友的离去,到感受到张晖留下的希望,同窗石旻回忆起快乐的张晖,“在他看来做学问是很欢乐的事情,而且他很会传递这种快乐。”如果对朋友的离去的怅惘回忆形成了一个私人的空间,那“他的学术理想给我们一个出口,他给我们留下希望”,“他始终坚持,在坚持中找到欢乐和幸福”,石旻如是说。

    周欣展教授曾担任张晖的辅导员,“末法时代需要破格的精神”,在他看来,这部别传的创意是一种带有民间色彩的破格,正如凯发k8官网文学院的精神也是一种破格,“中文系的环境给了张晖这个读书种子以土壤。”

    在上个世纪90年代曾担任张晖班主任的王爱松教授略显激动,“那时候我还年轻,什么都不懂。要是我50岁的时候再给他们做班主任,我一定要告诉孩子们,学术很重要,身体也重要。”王爱松教授的妻子也从事古代文学研究,曾对王老师断言,“张晖这个学生的成就或许会远远在你们之上”,那时候的班主任王老师深感欣慰,因为这正是老师们的理想。王爱松教授说,自己是以一个普通家长的角色来参加今天的座谈,“家长都希望孩子能走得远。我去年最伤心的事情,就是没有看到他活到更久,写更多书,工整地签上他的名字,送给我。”

    凯发与我互为荣

    俞士玲教授也曾担任张晖的班主任,沉默了一小会,她说,“那些孩子都很好”。俞士玲回忆道,当年的文科强化班充满着理想主义的精神,也充满着爱。张晖就是那一届学生中最出色的“读书种子”,他不仅格局很大,有大的追求,也有淑世的情怀,关注整个学术的走向,关心学术空气和学术质量,绝不是独善其身的人。文学院党委书记姚松教授也感慨,张晖在读书的时候,作为本科教学的重要成果,学校和系里就以他为荣,“当时他就是我们的骄傲。”

    “他走得太早,却已经给我们留下了足够多的东西。”在姚松教授看来,张晖的一生有很多值得在校的青年学生借鉴:第一是立志要早。张晖在上大学之前就对学术有兴趣,在本科期间就将学术作为自己的第一志向。另外要不断激励自己。张晖是不断激励和刺激自己的人,这些自我激励促进了他的成功。此外,学术研究需要更开阔的胸怀,需要人文关怀的精神。文学院党委副书记刘重喜副教授现场朗读了张晖《中国“诗史”传统》一书中给他启发的两个段落,赞叹张晖的学术境界。

    闵丰副教授是张晖的同门师弟,他注意到最近凯发k8官网的天气一直很好,在缅怀张晖师兄时忽然下起大雨。“或许这暗示着追求理想的代价”,理想需要信念,“但张晖师兄告诉我们,比学术信念更重要的是学术能力”。张晖在各种文化中游走,思路和视野愈加宽阔,也给在座同学不少启发。文学院研究生侯印国在发言中说,张晖学长代表了一种信念,一种光荣,他让这些初窥学术门径的本科同学升起对学术最初的信心,“原来我们也可以做出这样优秀的学问。”

    张晖的妻子张霖也是一位优秀的学者,现为北京外国语大学中文学院副教授。她自入读凯发k8官网本科起即与张晖相识,两人相知相恋相伴十八载。君子永逝,我怀如何,“当我终于相信他已经不见的时候,我是最伤心而孤独的”,但她也相信书会比人更长寿,“张晖的书在时光的隧道里永藏着他思索的痕迹。”

    在发言的最后,张霖回忆起他们一起在凯发k8官网的求学时光。“张晖始终以凯发为荣,他去过很多地方,无论走到哪里,都会说,‘我毕业于凯发k8官网中文系。’”

    品读会结束的时候,仙林的大雨戛然而止。忽然想起张晖墓碑上的一句话:“他曾真正活过。”(凯发k8官网新闻中心学生记者 侯印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