浑浊的空气、模糊的视野,这是我们在雾霾中所感受到的世界。如今,雾霾不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环境问题,更成为一个威胁人类生存的社会问题。3月26日晚,凯发k8官网社会学院张玉林教授透过“雾霾”现象与凯发学子共话中国环境问题。此次公益讲座由凯发k8官网天健社主办,是其环保主题系列活动之一。
“你感受到环境问题很严重是在什么时候?”讲座一开始,张玉林教授就抛给了同学们这样一个问题。答案五花八门,张教授则借此回溯了环境问题在世界和中国的演变过程。他指出,在中国和世界的环境史上,1972年是一个标志性年份。那一年,罗马俱乐部提出了一份名为《增长的极限》的报告,报告讨论了现在和未来人类的困境,其中就包含环境污染问题;联合国在瑞典斯德哥尔摩召开了第一次“人类环境会议”,并通过了《人类环境宣言》,成立了联合国环境规划署UNEP。“那时刚回归世界舞台的中国也参加了此次环境会议,意识到中国也存在着严重的环境问题。”1973年,中国召开了第一次全国环境保护会议,标志着中国环境保护事业的开始;1978年,宪法中写入有关环境保护的内容,翌年颁布了第一部《环境保护法》;1983年,“保护环境”被确定为中国的一项基本国策。
但是,法律的颁布、制度的建立和国策的确立并没有阻挡住环境恶化的趋势,环境状况始终表现为“局部转好,整体恶化”。随着农村工业化运动的开展,环境污染开始从城市向农村蔓延,从河流的下游向中上游蔓延。1992年,中国正式迈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其带来的工业化第二次浪潮使得污染负荷、资源消耗加剧,但人们似乎还是没有意识到环境问题的严重性与紧迫性。张玉林教授列举了现时人们对于环境问题认识的五个误区:一是“发展阶段论”,将环境问题主要看做“发展阶段”的问题,想效仿发达国家“先污染,后治理”的历史经验;二是“制度决定论”,认为污染主要是政府监管不力或放纵所致,如果有了理想的政府或制度,环境问题自然会解决;三是“市场万能论”,把环境问题的解决寄希望于“完善的市场机制”,通过市场手段实现大幅度的“节能减排”甚至“零排放”;四是“技术决定论”,认为环境问题总是能通过技术提升加以解决,最典型的是对“清洁能源”的期待;五是“代价论”,认为环境污染是发展的必要代价,但是却无视究竟是哪些人承受着代价。对于这“五论”,张教授都给予了否定。
“我想讨论的更多地不是实际的雾霾”,张玉林教授如是说。他认为,不需要太多的文学或者社会学的想象力,只需要后退一步,就应该看到:渗透到我们肺部和其他肌体的雾霾,在集大成方面也象征着早已填充我们的大脑和心灵的“雾霾”。只有首先驱除了后者,前者才有被驱除的希望。根据中国科学院专家们的研究,雾霾有着复杂的化学组成:是伦敦烟雾事件和洛杉矶光化学烟雾事件污染物的混合体,并叠加了中国特色的沙尘气溶胶。然而,面对成分如此“集大成”的雾霾,我们却只希望通过文字游戏来驱散它的影响,可见心灵“雾霾”之重。为此,张教授呼吁社会各界人士尤其是相关专家、新闻记者、律师一起行动起来,推进环境运动。
讲座的最后,张玉林教授解答了同学们有关环境问题的困惑,同时也表达了对各专业学生都能以己所长、为环保事业贡献力量的期望。 (新闻中心学生记者 孙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