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党代会专题
    • |
    • 挑战杯专题
    • |
    • 电子邮箱
    • |
    • 信息公开
    • |
    • 捐赠
    • |
    • 网上办事服务大厅
    • |
    • OA
    • |
    • English
    • 党代会专题
    • |
    • 挑战杯专题
    • |
    • 电子邮箱
    • |
    • 信息公开
    • |
    • 捐赠
    • |
    • 网上办事服务大厅
    • |
    • OA
    • |
    • English

    校园动态

    “文学与图像”学术沙龙举行

    发布时间:2013-09-16 点击次数: 作者:新闻中心学生记者 杨儒

           9月10日晚,第二期“文学与图像”学术沙龙在凯发k8官网文学院323会议室举行。此次沙龙邀请了周欣展副教授做专题论文报告,付骁等五位文艺学专业的研究生做相关著作评介。这是沙龙继今年7月份第一期成功举办之后再次跟师生见面,受到大家的欢迎,沙龙的学术顾问赵宪章教授以及五十余名同学参加了本次活动。

           周欣展副教授做了题为《中国现代关于诗画关系的两种认识模式》的专题论文报告。他认为,中国现代关于诗画关系的研究存在两种思想趋势:一是侧重探索诗与画各有其质,强调文学表现力的相对优越性,更多地体现了西方科学主义的影响痕迹;一是在承认诗与画各有其质的前提下,重视诗与画之间互补交融的辩证关系,更多地体现了中国传统特色的辩证思维模式,并以中外绘画史上的名作为例论证了观点。

           在第二环节,五位博士生、硕士生分别做了读书报告。朱湘铭评介了高居翰的《山外山:晚明绘画》,他认为该书结合视觉鉴赏和技法等角度,通过具体的画作来分析论述某一画家、流派的特色及其与前代绘画之间的关系。作者在对具体的画作进行分析时,对笔法、布局、构图等都做了详尽分析,提醒我们开展文学与图像关系研究时,要从图像的技法入手,避免空泛以及隔靴搔痒式的批评。付骁评介了英国艺术史家布列逊的《词语与图像:旧王朝时期的法国绘画》,他认为布列逊用符号学的基本理论重写艺术史取得了成功,此所谓“新艺术史”。布列逊把图像视为能指和所指的结合体,研究二者之间的关系。由此,西方艺术史可以分为三大类作品,一种是“作为图像而存在”,即偏向于形式,另一种就是形式只是作为表达意义的目的而存在的艺术作品,还有一种可以看作两者的结合。张高元评介了迈克尔·巴克森德尔的《意图的模式》,此书从语言学的角度规定艺术批评的语言特性,同时在观看与创作的对话中寻找艺术品的逻辑。所以,归结到解决具体问题时,就需要将艺术环境、社会风格、视知觉的一般论述纳入图像意图的三角模式中,这也为推论性艺术批评建立三个重要维度。贺雨微评介了现象学家梅洛-庞蒂的《眼与心》,梅洛-庞蒂拷问绘画的同时,就是在拷问视觉,简言之,“世界对于我们来说是如何变成可见的?”在作者看来,身体是一种既不同于纯粹意识也不同于自在物质的领域,而它恰是两者的一个通道,即通过眼、心与(自在物质)审美对象连结,于是身体铸就了图像叙事的在场性。杨儒评介了台湾学者陈葆真的《< 洛神赋图>与中国古代故事画》,此书重点研究了如何将《洛神赋》中的语言转化为图像、《洛神赋图》的叙事表现法与顾恺之绘画的关系、辽宁博物馆藏《洛神赋图》摹本的摹成年代及相互关系,以及如何看待存世其他《洛神赋图》等,其图文对照的分析方法为文学与图像研究提供了借鉴。

           赵宪章教授对大家的发言做了简短而精彩的点评。他说,通过读书沙龙可以督促同学们读书,了解更多文学与图像关系方面的著作,加深对这一研究领域的认识,希望同学们在读书报告的基础上继续思考,进一步完善。

           据悉,该系列沙龙围绕“文学与图像关系”这一学术前沿话题,拟通过评介相关著作,达到互相交流、启迪新声的目的。沙龙最初由对此感兴趣的学生自发组织,成员主体是文艺学专业研究生。目前,该活动在校园里产生了一定的影响,激发了大家对“文学与图像关系”的兴趣,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同学参加到沙龙中来。(新闻中心学生记者  杨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