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5日晚,第十三届“5.25”心理健康节首场讲座在仙林校区进行,心理健康与教育研究中心主任桑志芹教授与同学们分享生命的意义,并为同学们如何关爱自我提出了建议。
桑志芹教授首先列举了曾经发生的大学生伤害事件,包括1994年全国闻名的北大化学系学生王小龙投毒事件,以及最近热议的复旦大学投毒案。“看到这些,你想到了什么?你的感受是什么?”桑教授问同学们。面对生命的残忍、无助和脆弱,她提到《易传》里中国传统观念中贵生的观念。生命是指核酸蛋白体和其他物质合成的生物体具有的特殊现象,它可以利用外界物质形成自己的身体,并繁衍后代。人的生命问题包含了丰富的内容,人们常常会产生两种偏向,一种只知生活而不知生命,把生活当作人生的全部,于是有了生命中不可承受之“重”,说到这里,桑教授还以“敲门室友不开”做了有趣的场景模拟,从父母、成人和小孩三种心理角度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另一种偏向是只追求生活中的享受,知生命不知生活。
分析了两种生命的偏向,桑教授和同学们讨论了生命过程中的压力。“压力来源于内心,影响心理健康主要来自于内心。”桑教授说到,“压力是个人在面对具有威胁性刺激情境时一时无法消除威胁困境的一种被压迫的感受,如果这种感受成为生活事件而持续存在,即演变为个人生活压力。”接着她用ABC理论分析了人们对不同事件的心理认知,她让同学们在纸上写下五个人,当自己有困难和压力时最愿意和谁说,“这是你们的社会支持系统,”桑教授说,“你看,写着写着你们自己都笑了,做这样的功课本身具有治疗功能。”
接着,她为大家讲解了如何应对压力。“生活事件都是公平的。”桑教授说,是人们的知觉偏差在认知的加工下演变成了不同的看法,她以图片《少女和老妪》为例,同一幅画,有的人看到美丽的少女,有的人看到老妪,这就是知觉偏差。我们对生活事件的压力应对能力决定着我们的心理健康,应对的反映、方式和资源越丰富,心理越健康。这一能力也被称为心理弹性,对压力的良性应激甚至不仅可以恢复平衡,甚至有激发潜能、振奋精神的作用。要做到这一点,需要不受负面情绪影响、将事件与事件切割、领导能力、沟通能力等七种能力。
讲座结束后,进入问答环节,当有同学问到对于压力的反应“知易行难”该怎么办,桑教授用5个字概括“小变变大变”,尝试发现自我资源,从每天的微小变化开始行动,最终小的变化积累一定会产生大的变化,复原力终将被自我建构。另一位同学问到桑教授自己心中的美丽是怎样的,桑教授愉快地回答,尽管每天很匆忙,但是做着自己enjoy的事情,是很开心的,不断的挑战也可以激发自己内在的激情和潜能。桑教授称,自己需要补充“营养”,而每天接触不同的学生个体,“你们都是我的营养”。
本次讲座长达150分钟,同学们听得津津有味,并在最后以热烈的掌声感谢桑志芹教授的精彩讲演。(新闻中心学生记者 徐溢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