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4日下午,尽管是清明节假期第一天,但社会学院孙本文-潘菽讲演厅内座无虚席。国际著名社会学家、香港中文大学前任校长金耀基教授与凯发学子共同“重思大学之道”,带来了一场引人深思的讲座。此次讲座由凯发k8官网高研院、社会学院共同主办,高研院院长周宪主持。
讲座伊始,金耀基教授用《大学》开篇语“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引出自己对待当代大学精神的期望。他指出,“四书五经”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经典,过去的太学也都以传统经典作为学习内容,当时的教育更多的是对于经典的阐释而非创造。到了今天,我们需要对中国过去的经学传统进行重思。当今的“大学之道”也应该改个说法,即“大学之道,在明明理,在新知,在止于至真”。
金耀基教授通过回溯国内外大学的发展历程,深入浅出地分析了大学传统的变革与社会文化变迁之间的关系。他认为,自近代鸦片战争以来,中国这个文明体遭遇了重大的变化,成为一个新的文明体。中国百年来的转变历程,不仅是满清时期辫子的消失,更深层次的意义在于从前现代文明体向现代文明体的转变。总体来说,百年来中国社会的变迁涵盖了三大主旋律,即:由农业文明转入了工业文明,由帝治社会转入了共和社会,由经学传统转入了科学研究。
金耀基教授在强调科学研究重要性的同时,也表示他对于现代研究型大学建设的一些担忧。尤其在提及“人文学不能等同于人文科学”这一观点时,他认为“科学”意识不断的膨胀,科学主义倾向愈发明显。现在的大学更多的是在追求真理,而忽视了人文关怀,导致道德缺失问题越来越严重。他提出,大学教育对社会的影响极为深刻的,现代的大学之道应该在追求真理的同时,也要注意美与善的结合,如此方能使求真过程大善、大美。
金耀基教授的精彩讲座发人深醒,得到了现场师生的积极回应,他与现场师生进行了互动交流。现场提问涉及当下热议的教育制度改革,也不乏对具体教育事件的深刻思考,一名来自陕西师范大学的教师专门来向金耀基教授请教了关于课程设置的问题,得到了金教授的热情回应,现场师生受益匪浅。
据了解,金耀基(Ambrose Yeo-Chi King)教授是国际著名社会学家,香港中文大学前任校长,社会学荣休讲座教授。1994年当选台湾中央研究院院士,1998年获香港特区政府颁授银紫荆星章,2001年获选为匹兹堡大学杰出校友。曾于剑桥大学、麻省理工大学、海德堡大学等校访问研究。主要著作有《从传统到现代》、《中国的现代转向》、《现代人的梦魇》、《海德堡语丝》、《中国社会与文化》、《中国现代化与知识分子》、《大学之理念》、《中国政治与文化》、《中国民主之困局与发展》、《金耀基自选集》等。
(高研院 新闻中心学生记者 杨儒、李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