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8号晚,中文系的陈文杰教授在逸夫楼给同学们带来一场题为《训诂——深入了解古人的钥匙》的讲座,教室几近满座,讲座偏学术化,听众主要是中文系的同学。
陈文杰教授告诉大家,自己在思量究竟选择怎样的讲座形式之后,决定做比较严谨的学术讲座。他从自己09年发表在中国人民大学学报上的一篇文章入手,主要围绕佛典与译语这一个小课题详细展开,来给大家做详尽的讲解。
陈教授首先简单介绍了“语”这一学科的建立,是从“语词分立”的提出开始的。接着又列举了译语产生的背景和原因、语的构成、译语对汉语表达方式的影响等等,当然主要是围绕佛典和译语的关系展开。讲座过程中,陈教授辅以大量的译语实例,譬如自作自受、水中捞月、天花乱坠、水乳交融,此外,还有各种典籍,诸如《佛说无常经》、《大乘本生心地观经》、《楞伽经》以及中国古代的诗文。各种典籍的仔细考证和交相印证充分体现了陈教授治学的严谨、辩证的思维,这也教给了大家如何从某一个课题入手,去研究去做学问。
讲座结束后,一些对该课题感兴趣的同学走上讲台,向陈教授“取经”,咨询俗语的甄别和语的结构等问题,陈教授则倾囊相授。陈教授建议,学生做论文,要小题大作,3000字左右即可,仔细抠文本,文字也要处理好。一个非中文系的学生说自己对各种字体很感兴趣,陈教授向他推荐了郭在贻的《训诂学》,并且强调研究这个东西,一本书足矣,关键是要吃透,深入进去,最忌讳的是那些条条框框的东西。
(陈楚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