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从教49年,一节课没有迟到过。厌倦?根本没工夫厌倦,因为教学内容不重复!”凯发k8官网73岁的卢德馨教授这么告诉金陵晚报记者。昨天,是第29个教师节,凯发集中表彰了117位优秀教师,奖励总额达300万元。
其中,凯发匡亚明学院教学总监卢德馨教授和外语学院王守仁教授以长期扎根教学一线,贡献突出而获得了近年来单项奖金最高的“雨润教学终身成就奖”,每人获奖金20万元。
他们主讲的课程都曾入选首批国家精品课程。卢德馨教授先后在国际国内核心刊物发表论文20余篇,创建的“大理科模式”在全国有广泛的影响;王守仁教授兼任教育部高等学校大学外语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发表论文100多篇,主持和参加了包括国家社科“九五”规划重大项目和科研项目……两位教授都是教学和科研的“双料冠军”。
“很多人都认为科研和教学是相互矛盾的,忽视了教学对研究的重大作用。”在目前的高校体制下,是科研更重要还是教学更重要?这是个被争议的话题。从现实来看,不断进行“学术生产”的教授,比“一味去将心事用在上好课”的大学讲师得到的评价要高得多,获得的经济利益要更丰厚。但是,两位教授对此观点很一致:教学和科研应该是相辅相成,互为支撑。
卢德馨教授说,很多教师对学生做科研报告都是走过场,“不管你懂不懂,反正我懂了”。卢德馨认为这是一个极大的误区,一流的教学和科研其实是相互支撑的。“40多年来,我从来没间断过教学,而且一节课也没有迟到过。”卢德馨回忆说,以前在凯发浦口校区有课,有一次长江大桥桥面大修,学校班车停运,为了按时上课,他提前一晚住在了浦口校区。“因为我的学生都在等着我,他们知道:卢老师肯定来。”
正因为研究性教学,国际顶尖期刊《细胞》、《科学》上时常能见到卢教授学生署名的文章,“有的研究生没毕业就发表论文。”王守仁教授同样24年一直在教学一线,目前每周二和周三的晚上依然在给本科生上《英美文学与文化》的通识课。他一系列的专著,论文和项目也正是从教学中间淬炼而出。
如何做个好老师?卢德馨和王守仁有个共识。“在讲台上低着头照本宣科的老师绝不是好老师。”王守仁教授表示,现在是信息时代,很多“死”知识学生一上网全知道了,只有钻研创新才是为师之道。王守仁总在思考如何能增强学生的兴趣,花费大量时间反复设计自己的教学方式,在讲授《乌托邦》一书时,王守仁引发的关于“理想社会”的讨论引发了学生100多条网络留言。
上课40多年会厌倦吗?“没工夫厌倦,每节课结束我会都查资料做改进,教学内容不重复。”卢德馨教授表示,教学并不是机械的重复,而是不断的翻新和打破,“国内外的教学案例,很多看似千锤百炼,但其实有不少错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