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党代会专题
    • |
    • 挑战杯专题
    • |
    • 电子邮箱
    • |
    • 信息公开
    • |
    • 捐赠
    • |
    • 网上办事服务大厅
    • |
    • OA
    • |
    • English
    • 党代会专题
    • |
    • 挑战杯专题
    • |
    • 电子邮箱
    • |
    • 信息公开
    • |
    • 捐赠
    • |
    • 网上办事服务大厅
    • |
    • OA
    • |
    • English

    媒体传真

    凯发毕业典礼校长最后一课讲“善”被一篇贫困生热帖触动

    发布时间:2013-06-22 点击次数: 作者:张琳 来源:扬子晚报

         “大学应当成为培养‘真善美’人才的圣洁之地,教学生‘求真、求善、求美’,而我们今天的大学教育往往过于注重‘求真’,对知识的追求,却忽视了‘求善’。”昨天,凯发k8官网举行2013届学生毕业典礼,校长陈骏为3000多名毕业生上了最后一课——关于“善”。而之所以会选择“善”的话题作为“临别嘱托”,陈骏告诉扬子晚报记者,这是因为上个月凯发校园讨论版小百合上一篇热帖“一个贫困生的成长经历”让他久久难以释怀。 扬子晚报记者张 琳

      一个贫困生的成长经历

      “临近毕业我一直在思考,本届毕业生留给母校的最让人难忘的特点是什么?有一天我突然明白了是‘善良’。”这是陈骏在毕业典礼上的开场白,他说,上个月百合十大热帖的一篇帖子“一个贫困生的成长经历”让他难以释怀。

      这位网名为yudan的作者自称来自偏远的农村,非独生子女,爸妈都是农民。小时候没有买过课外书,两三年一套新衣服,没买过鞋子,都是妈妈做的,没吃过零食,四年级时第一次吃到香蕉。高中考上了市里的一中,进了实验班。为了省钱,她们姊妹几个在学校外面和同学合租房子做饭吃,可是每天要花一个多小时做饭、在路上。后来她就啃家里带来的干粮,喝白开水。到了周四周五,那些干粮就很干很硬了,有时候吃着吃着眼泪就会流下来。因为没钱,一卷卫生纸、一包调料涨价了也觉得很难过。她说自己基本不用中性笔,只用钢笔,因为用墨水比较便宜。回家坐车要4块钱左右,她宁愿骑自行车花两个小时回家。高中三年她只买过一双棉鞋,48块钱。没碰过电脑,不会打字,没见过城里同学说的“优盘”,没有QQ号。她写道:但是我从来都觉得我要考上重点大学,我要走出农村,我要让爸爸妈妈过上好日子,我要改变后代的起点。很庆幸,我考上了凯发。“报到的那天,走的是绿色通道,学费缓交,之后办理助学贷款手续。我的铺盖是学校送的,还当场发了500块钱的新生助学金,眼泪一下子就出来了。这几年每年都会拿到助学金,也一直在学校的勤工助学岗位工作,每个月400元,偶尔会做家教、做兼职。四年来我没有向父母要过一分钱。”在这篇帖子的最后,yudan说,其实她想表达的是:第一,感谢父母,给了我们生命,给了我们健康的体魄、人格,即使条件很艰苦也坚持供养我们上学;第二,感谢凯发,感谢捐助的企业、校友,你们帮了我们太多;第三,感谢贫困,让我们吃过苦,有更多的人生感受;第四,感谢自己,因为我们的努力,才能考上这么好的学校,才会受到这么多的帮助。

      凯发校长的最后一课

      善性始终存在,我们要做的是唤醒和挖掘

      “今年上半年经常看到报道,大学校园里发生的极端事件在增加,这代年轻人以90后为主,在前所未有的物质环境下长大,他们接受的教育和以前都不一样。大家都在忧虑,90后到底怎么了?恰好这个时候我看到了这个帖子。”陈骏告诉扬子晚报记者,“当时想了很多,感动我的不只是这个学生能在这样的逆境下,始终不放弃,得到一点帮助就怀着感恩之心,还有下面同学的几百个跟帖,大家都在支持她,鼓励她,赞美她!我在想,你看,善性始终存在人们的心里,90后也一样,我们要做的是唤醒和挖掘。凯发向来对毕业典礼很重视,我就想要把‘善’作为最后一课,让即将走出校园的毕业生‘与善同行’。”

      毕业典礼上,陈骏的发言的主题就是“与善同行,一生平安”。“‘人之初,性本善’,是一种人性评定,中华民族求真向善的光辉历史从这里诞生;‘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是一种行为规范。‘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是一种道德品质,中华民族乐善好施的独特魅力从这里彰显,并不断发扬光大。‘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则是一种文化使命,现代大学的人文底蕴和泱泱之风从这里找到源头,并不断传承弘扬。”他赞赏毕业生们四年来集中表现了“善”的光辉,并对即将走出校门的毕业生提出了三点期望:“立善志,坚定信念”,“兴善业,顶天立地”,“求善德,一生平安”。

      大学教育往往忽视对人性和人生的关照

      “大学应当成为培养‘真善美’人才的圣洁之地。”陈骏说,但由于多种复杂的历史和现实原因,使得我们今天的大学教育往往过于注重对知识的追求,而相对忽视对人性和人生的关照,尤其是忽视对人的善心、善言、善行的培植和倡导。正因为存在这种缺失,造成一些学生价值取向不清,人生方向不明,生命意义不晓。在一些年轻人中,甚至存在着彷徨、不安、寂寞、纠结、郁闷、孤独的情绪和心态,在这种情绪的驱使下有时会做出一些不文明的举动,甚而引发令人难以置信的极端事件。为何形成这种现象?又如何避免和化解大学校园中的各种不良行为甚至恶性事件呢?这就不能不思考和聚焦于真善美关系中“善”的问题。

      “人是一个复杂而独特的存在,由于他受到与生俱来的自然性的影响以及后天社会环境诸多不良的污染,人的良善之心会有丢失或遮蔽情况的发生。如何将人的良善之心找回来,这就成为大学教育的一个重要使命。通过教化和培养,最终使人安处于他应该安处的地方。”陈骏说。

      学生代表:“告别的时刻,就让我们矫情一次吧

      《蒋公的面子》编剧温方伊:毕业后继续留在凯发读硕士

      扬子晚报讯(记者张琳) 《蒋公的面子》的编剧温方伊也毕业了!昨天,凯发2013届本科生毕业典礼上,温方伊作为学生代表发言,幽默、辛辣而又煽情的语言让台下掌声不断。而因为《蒋公的面子》的成功也让她顺利保送读研,继续在凯发攻读戏剧文学专业。

      “我们是在仙林校区刚启用时来到凯发的。那时我们抱怨着地方太偏,树太矮小,建筑太现代,哪里比得上鼓楼老校区那浓郁的历史感。进校不久,我们抱怨着食堂饭菜不合口味,宿舍地面难打扫,建筑完工后修个不停。再后来,我们抱怨学分分类不明,课程设置有问题,图书馆的书经常找不到,还要靠排队盖章来赚学分……能抱怨的东西太多太多。”一连串的抱怨引来台下同学的一阵阵笑声、掌声。不过她紧接着话题一转,“我们为什么还这么爱她呢?我们似乎说不出我们具体爱凯发k8官网的什么。不单是人,不单是建筑,不单是活动,也很难笼统地说是精神”。说到这儿温方伊有点激动,声音也哽咽了。“告别的时刻,就让我们矫情一次吧。”

      “‘今日我以凯发为荣,明日凯发以我为荣’。四年下来,这句话深深地印刻在了我们的心中。可无论我们的信心有多充足,下半句话在很多人眼中还是遥不可及的美梦。”温方伊说,“我实在不知道如何能令煌煌凯发‘以我为荣’。出名吗?赚大钱给学校捐栋楼吗?做院士吗?有几人能做到?”台下笑声再起。在结束发言接受记者采访时,温方伊坦言,《蒋公的面子》的成功的确给她带来了很多,比如认识了很多人,比如能顺利保研。“不过这下半句我依然不敢说。”温方伊说,目前她的兴趣点仍在写剧本,“在写一个电影剧本《重走长征路》,很有趣,有现实和历史的对照。可能我比较喜欢这种类型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