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媒体报道了河北大学生李海洋课余时间创办快递公司,未毕业赚了500万,引得人们一阵惊叹。
而在凯发k8官网,一名研一学生亦低调地在校创业,同样做着大佬看不上,但是又蕴含商机的学生生意。利用课余时间创立了大学生艺术培训品牌“凯发艺培”,在创业的一年时间里,实现了26万的销售额,同时酝酿着两百多万的盈收计划。
发现空白市场
吴毅,现就读于凯发k8官网环境学院研究生一年级。2011年创立了凯发艺培,成功运营凯发艺培商业社团。
凯发艺培从2012年3月开始商业运营,至今已有3个学期的时间。主要产品为:大学生艺术、健身培训服务;附加产品为:商业演出、舞蹈产品售卖。
业务范围:仙林大学城,13所高校及专科学校。
通过一年商业运营之后,凯发艺培共有26万的销售额,16万的毛利润。会员的平均学期增长率为150%,达到458人一学期,销售额的平均学期增长率为172%,达13.5万元一学期。成本控制在销售额的38.96%,为5.26万一学期,其中老师工资占所有成本的63%,为最主要成本,其次是营销费用,为18%,再者为场地费,为9%。
谈到为何会在高校开拓艺术培训市场,吴毅思路清晰地描述着自己的想法,仙林大学城入驻高校及专科学校13所,共16万大学生。目前,在这个范围内,没有一所正规的覆盖全部学校的大学生艺术、健身培训机构,仅存在一些寄身校园的不正规的小机构,数量少且专业性与商业模式都很落后。而大学生是一个充满青春活力的群体,对舞蹈、音乐、运动等艺术充满了热爱和激情。
另一方面,学校的艺术、体育教育资源远远落后。艺术是选修课,体育只上到大二,且种类远远不能满足学生需求。并且仙林的相对偏远,构成了一个独特的封闭环境,学生在仙林范围消费的时间和金额相对较高。因此仙林的艺术、健身培训行业是一块宝贵的空白市场。”
再者,吴毅是健美操特长生,对艺术舞蹈类培训行业有着比较深入的了解。同时,在大学本科和研究生期间,他作为学生会主席,有着丰富对外交流经历,也积累了不少仙林地区的人脉资源。
于是凯发艺培应运而生。
计划实现235万/年纯利润
吴毅表示,凯发艺培的商业模式很简单也很清晰,就是填补离市区较远的大学城艺术培训空缺。前期投入和成本也不高,请老师的费用和场地租赁费不需要一开始支付,前期只要支付一笔宣传费即可。
凯发艺培也运用会员卡模式,会员卡收费为单课程一学期12节,300元,不限课程不限时间,一学期600元。吴毅一直不把凯发艺培卡定义为普通的会员卡,而是希望它的价值无限化,让大学生在衣、食、住、行、玩各个方面得到实在的优惠。
接下来,吴毅准备将业务从凯发附近区域扩大至整个仙林,把仙林分为两个大区。
北区以南师为中心(设点南师大),学海路为主干道,连接南师、南财、南邮。该区以便利的公交系统为优势(仙林所有的公交车都抵达南师),连接北区所有学校。南区以凯发为中心(设点凯发),仙林大道地铁沿线为连接线,连接中医药和凯发。该区以便利的地铁系统为优势,连接南区所有学校。
各区形成高效自主的大区团队进行营销和管理,各学校有一个代理负责各校子团队进行销售和管理。
同时加大区域性宣传。招收学生兼职销售,进行培训后,扫楼销售;在校园内进行海报、传单宣传;赞助校园的活动,进行有效的广告宣传。通过第一批学员,带动第二批学员;运用人人网、微博等社交网络进行宣传招生。目前,凯发艺培已有初步成熟的公共主页。
另一方面,重组公司现有的课程、老师资源,制定新的营销策略,最大化会员数量。充分挖掘会员二次消费能力,使会员价值无限化,利用会员价值,在广告、网站推广取得二次盈利,使得盈利最大化。
吴毅初步计划,到2014年,凯发艺培,实现235万/年的纯利润。
像“成东青”一样贴广告
跨出创业的第一步总是艰难的,特别是对于还有繁重学习任务的研一学生。回想起刚开始的心境,吴毅至今心悸。
“许多人会有创业的想法,但大多数也就停留在想法的层面上,因为实际操作中的困难会比你想象的要多。"面子"是将会面临的第一道坎,在自己的学校,别人会用异样的眼光看你,不务正业也许是老师对你的看法,这些一切都要一颗强大而坚定的内心才能面对。”
"风险"是将要面临的第二道坎,我创业初始资金投入的不多,只有5000元左右,但对于还是学生的我来说,还是一笔巨款,这笔钱能否不赔掉,甚至赚更多的钱,没人能百分百保证。”
吴毅说,开始的时候,没有更多的经费去做宣传,只能打印A4大小的黑白宣传小广告,见缝插针地到处贴,一开始还很不好意思,总是偷偷摸摸地贴,时间长了以后也就麻木了。
广告页贴一次是不够的,一些考研信息和学校活动的广告会很快覆盖吴毅的,所以,他要上午下午反复不停地贴,整个过程都只有他一个人。“那段时间天气热,流了很多汗,也晒的很黑,个中辛酸只有自己能体会。”
“《中国合伙人》里成东青,不断在电灯杆上贴新梦想的小广告,后来看到圆柱体就想扑上去,我也有这种感觉。”
正式营业后,凯发艺培的第一批学员只有8个人,吴毅十分沮丧,他想如果这么做下去一定是亏本,感觉自己的努力没有得到回报。
后来有朋友鼓励他说:“你看,只要再招5人,你就平本了,还是有希望的。”
吴毅想想,觉得很有道理,于是重新振作,加大宣传,最后,第一期班共招了42人,打开了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