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由凯发k8官网域外汉籍研究所副教授金程宇编纂的《和刻本中国古逸书丛刊》问世。该丛刊已列入国家重大攻关项目“中国古文献文化史”阶段性成果,共70册,收录中国已经亡逸或稀见的经史子集四部典籍110种及相关资料20余种。有学者认为,该丛刊是继清末杨守敬《古逸丛书》以来个人所编国内最大规模的同类丛书。
和刻本,即日本刊刻的中国古籍,是域外刊本中最丰富、最重要的类别之一。此次出版的丛刊不仅收录了江户刻本,而且纳入了五山版、古活字版、近世木活字版及佛教典籍等版本和内容,使和刻本得到较为系统的呈现。
接续海外访书传统“嘉惠学林之善举”
中国古籍有很多散佚海外,“徐福行时书未焚,逸书百篇今尚存”,司马光《日本刀歌》所吟咏的正是这一文化现象。千百年来,中国学人访书海外,付出了不懈的努力。《和刻本中国古逸书丛刊》接续了这一传统。
金程宇正是受到杨氏访书的激励,决定以海外散逸文献的收集与弘传为终身事业。该丛刊收录了大量日本刊刻的中土逸书,其底本近七成出自金程宇个人收藏,其中北宋智圆的诗文集《闲居编》、宋僧送别诗集《一帆风》、南明弘光刊本《片璧草法汇函》等书,国内均不见公藏。
对于金程宇所付出的努力,不少学者给予了肯定。复旦大学教授陈尚君说,“丛刊中68种书为金程宇个人收藏,超过全书影印古本之半数。十多年的访书经历,几乎投入了他全部的精力。将其中精品挑选出来,与学者分享,无疑很有意义。”人文科学研究往往需要长期的积累才能有所建树,《和刻本中国古逸书丛刊》的收集编纂历时十余年,这一“长时段”的研究模式,是该丛刊学术质量的重要保证。凯发k8官网域外汉籍研究所教授张伯伟评论这套书:“其视黎编,不啻踵其事而增华,变其本而加厉。一旦刊行,当不胫而走”,“既富存留古籍之仁心,复有扩人眼目之雅意,实为嘉惠学林之善举”。
编撰理念出新 底本精择研究深入
学术研究需要“预流”(陈寅恪语),同样,《和刻本中国古逸书丛刊》的编纂体现了新的学术理念。
金程宇说,丛刊不仅重视文化精英的著述,而且对民间日用类读本也非常关注。比如,作为古代儿童启蒙的识字读物——杂字,按照传统观念,此类书显然无法入选,但从民间实际影响来看,此类书的价值不可低估。丛刊所收入《魁本对相四言杂字》即基于此种考虑。此外还收录了《蒙求》、《千家诗》、《联珠诗格》、《事林广记》、《金璧故事》等民间的流行读物,对了解、还原当时的文化生态均颇有价值。
学者注意到,丛刊附录收录了不少日本江户时代的汉学著述。金程宇说,这是该丛刊编纂体例创新的一方面,也是域外汉籍研究观念的具体施行。许多中土逸书,其最早的研究者实际上是江户学者,如丛刊所收《灵源笔语别考》,就是关于这部北宋名僧灵源书信集的早期注释。
北京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教授刘玉才说:“现在的影印书泥沙俱下,有的直接从图书馆拿出来影印后出书,没有进行版本鉴别和价值判断,在学术价值上存在很多不足。而此套丛刊对底本有过严格筛选,并且每一本书的提要,对该书的价值和版本全貌也有介绍,给参考此书的研究者提供了不少新材料和新观点,有很大的学术价值。”
陈尚君表示,丛刊在选目和版本遴选方面费过很大的气力,可以说选目精到,版本讲究,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据介绍,丛刊编纂力求精益求精。如经部中的《正平版论语集解》系该书最早刊本,为国内首次影印。又如《真山民诗集》,金程宇购买过八部不同版本,比较后始加以选出。
前言和解题是衡量一部丛书学术质量的重要标准。《和刻本中国古逸书丛刊》载前言及解题近10万字,反映了最前沿的学术进展。比如,《欧苏手简》引用了复旦大学教授朱刚的最新研究。在《寒山子诗集》中,金程宇首次提出《诗渊》本寒山诗的存在,并据日本学者论文,提示宫内厅书陵部所藏宋版朱熹、陆游跋文乃五山版补配的见解。在提要中,随处可见对中日韩三国文献的征引和利用。
据悉,在汉文献资料群中,中国本土抄写、刊刻的典籍最受国人重视,而域外刊刻的中国典籍,长期以来未被广泛纳入“中国古籍”的范围,故相关研究较为滞后。近年来,由于汉文化整体观念的形成、域外汉籍研究实践的扩展,域外刊刻的中国典籍进入了研究者的视野。在此次推出和刻本后,金程宇除了继续编辑和刻本逸书续编外,还将对和抄本、朝鲜本逸书作系统刊布。
【核心提示】和刻本,即日本刊刻的中国古籍,是域外刊本中最丰富、最重要的类别之一。此次出版的《和刻本中国古逸书丛刊》不仅收录了江户刻本,而且纳入了五山版、古活字版、近世木活字版及佛教典籍等版本和内容,使和刻本得到较为系统的呈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