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党代会专题
    • |
    • 挑战杯专题
    • |
    • 电子邮箱
    • |
    • 信息公开
    • |
    • 捐赠
    • |
    • 网上办事服务大厅
    • |
    • OA
    • |
    • English
    • 党代会专题
    • |
    • 挑战杯专题
    • |
    • 电子邮箱
    • |
    • 信息公开
    • |
    • 捐赠
    • |
    • 网上办事服务大厅
    • |
    • OA
    • |
    • English

    媒体传真

    测一测,哪个名字能拿奖对话吕效平

    发布时间:2012-12-28 点击次数: 作者:南方周末记者 鞠靖 来源:南方周末
     

    有人将《蒋公的面子》(下)与英国剧作家迈克·弗雷恩的《哥本哈根》(上)相提并论。两出戏在展现知识分子的“自我辩护”上如出一辙。 (《蒋公的面子》剧组 供图/图)

     

    人无论怎样做都是非常卑微的

    南方周末:有评论者将卞从周、时任道、夏小山比作“五毛”、“公知”和“打酱油的”。你怎么看这种划分?

    吕效平:这是非常聪明的评价。用一句话概括一个戏,在大部分情况下都是片面的,但是这句话太聪明了,抓住了这个戏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特征。而最重要的是什么?时任道是一个什么样的“公知”?他是绝不放弃个人尊严的“公知”;卞从周是一个什么样的“五毛”?他是一个绝不放弃个人尊严的“五毛”。今天有些“公知”和“五毛”实际上都是放弃个人尊严的。

    南方周末:如果要归类,你觉得自己是时任道还是卞从周?

    吕效平:我更接近卞从周。

    我曾经做过中文系的书记,后来不做了,当时非常高兴,认为可以安心研究业务了,不必做那些无聊的事情。但我后来也想,我是保持自己的道德干净,什么都做不成;还是喝酒吃肉,道德肮脏,但是把戏剧做得更好,哪一种道德更加高尚?在这个问题上,无论我怎么做,都有足够给自己辩护的理由。

    在凯发,学校给我们建了一个小剧场,完全按照我的要求来设计建设,因为我帮学校解决了一些问题。这件事如果重新来一回,我还是会冒险做事。有一些非常无聊的评奖活动我也会去,因为这样,以后我才可以打个电话就把我的学生介绍出去。你不给人家捧场你能拿到资源吗?这都是悲剧性的东西。

    南方周末:看了《蒋公的面子》之后,很多人都很喜欢卞从周这个人物。这是你希望的效果吗?

    吕效平:刚开始排《蒋公的面子》的时候,卞从周本来没有这么强,结果是我把卞从周做得非常强,强到我自己都很惶恐。

    在1980年代,没有人看得起卞从周。但1980年代后期,大家都认为卞从周这样的人是好的——有奶就是娘、笑贫不笑娼。我心里有太多的话要讲。非常多的人批评我,甚至我的学生也说,“想不到你是能仰能缩的人”。我一声冷笑。在设计卞从周的时候,有些台词就是我加的,比如“面子是虚的,事情是实的,你不务实事,光顾面子有什么意思”。后来我非常惶恐,感觉给年轻人这种价值取向是有问题的,所以后来又把时任道再加强,再翻过来。这是一种什么悲剧呢?就是人无论怎么做都是非常卑微的。

     

     

    只有大量的生产,里面才会有精品

    南方周末:作为“五个一工程奖”的评委,你怎么看待现在中国的戏剧生产状态?

    吕效平:从机制上来说,我用一个词叫“国家化”。现在是只要精品,而不要生产精品的机制。江苏投入戏剧生产的钱一点也不少,投资在亿元以上的剧场七八年前就有75座,但是所有的豪华剧院都完全没有戏。一方面是政府在这方面投入的钱非常多,另一方面是掌握这些钱的人非常傲慢。他们完全不考虑老百姓喜不喜欢看,根本不需要知道国际上的戏剧是怎么样的、人类的戏剧是怎么样的。他们只知道一条:拿奖,这样才能证明戏剧是繁荣的。

    我自己也是。我知道有这样一种情况,一个戏确定戏名的时候,先要请“大师”测一测,测的标准就是用哪个名字有可能拿奖。

    我曾经写过一篇文章批评这种把所有的戏都拿来直接做精品的现象。产生精品必须有一个健康的机制,只有大量的生产,里面才会有精品。比如说元杂剧,当时有一个非常健旺的机体在生产,总共30部戏,但是真正能够谈谈的也就10部戏,有3部能代表整个时代的最高状态。再比如说伊丽莎白时期大概有2000部戏,其中大量的是垃圾,赚一点钱甚至完全没有赚钱就扔了。这是“拉屎撒尿”,但就是在这里面产生了莎士比亚。莎士比亚的38部作品里,真正能够称得上精品的就10部戏。所以,政府应该努力养成一个健康的、能够“吃饭拉屎”的机体,而不是投钱拼命做戏。每个戏都要是精品,一投几百万,结果哪里有精品呢?即使偶尔拿到那个奖,可是老百姓都不看,一块钱票房都没有。

    南方周末:戏剧观这个层面呢?

    吕效平:所有国王在的地方都没有悲喜剧,因为只要有国王在,人民都是“幸福而高尚的”。

    在路易王朝时期,绝不敢像莎士比亚这样达到一个悲剧高度,因为国王强大,国王之下没有悲剧。莎士比亚的《李尔王》是悲剧,但在莎士比亚死后150年,《李尔王》被改成一个大团圆结局。只有人民的力量强大了,有了更多的自由,才能恢复到悲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