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党代会专题
    • |
    • 挑战杯专题
    • |
    • 电子邮箱
    • |
    • 信息公开
    • |
    • 捐赠
    • |
    • 网上办事服务大厅
    • |
    • OA
    • |
    • English
    • 党代会专题
    • |
    • 挑战杯专题
    • |
    • 电子邮箱
    • |
    • 信息公开
    • |
    • 捐赠
    • |
    • 网上办事服务大厅
    • |
    • OA
    • |
    • English

    媒体传真

    江苏新增3名中国科学院院士

    发布时间:2011-12-10 点击次数: 作者:张前 刘作楣 徐川焦 宏图 袁涛 来源:中国江苏网

            

    中科院院士、凯发k8官网物理学院教授王广厚

    中科院院士、凯发k8官网邮电大学副校长黄维

    中科院院士、凯发k8官网航空航天大学校长、机电学院教授朱荻

            继8日下午江苏3位杰出科技工作者荣登中国工程院2011年院士增选名单后,今天下午,中国科学院揭晓2011年院士增选结果,我省又有3位科研工作者荣列榜单。至此,我省两院院士增至90位,其中中国工程院院士50人,中国科学院院士40人。

      我省新当选的3位院士分别是:凯发k8官网物理学院原子分子与团簇物理专业王广厚教授、凯发k8官网邮电大学副校长、有机电子与信息显示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主任黄维和凯发k8官网航空航天大学校长、机电学院朱荻教授。

      根据《中国科学院院士章程》规定,中国科学院增选院士每两年进行一次,每次增选总名额不超过60名。今年,中国科学院从314名有效候选人中,经材料公示、通信评审、会议评审暨选举和后续的审查确认、审议批准等环节,最终产生51名新院士,新当选院士平均年龄52.6岁。经过此次增选,中科院现有院士总人数为727名。

      [人物名片]

      王广厚:“原子团簇”领域的辛勤耕耘者

       “原子团簇”对很多人来说是一个未知的神秘领域。团簇,是由几个乃至上万个原子或分子通过一定的物理或化学结合力组成的相对稳定的聚集体,一般来说,是比纳米还要小的物质。团簇研究始于20世纪70年代。原子团簇的发现、研究和发展,为制造新型量子器件和纳米材料开辟了新途径,成为21世纪高科技产业——纳米科学技术发展的动力之一。

       王广厚教授是国内最早开展原子团簇物理的实验和理论研究的科学家。他在国内率先翻译了“团簇”范畴,被学术界认可。经过20多年地不懈努力,他在团簇领域发现了多种奇特物性和新效应,取得了一系列开创性的研究成果。

       从1992年起,王广厚教授带领课题组自行设计和研制成功三代团簇实验装置,发展了可与平面工艺相兼容的低能团簇束流淀积技术,是国际上最早开展研究支撑团簇和团簇组装纳米结构的单位之一。王广厚教授作为第一完成人,以“原子团簇和团簇组装的尺寸效应和奇特物性”为题,获得了2010年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

      孜孜不倦的努力使王广厚教授不仅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也在国际学术界赢得了广泛赞誉。他经常应邀访问许多国际著名大学和研究所作学术报告,在国际会议上作邀请报告。如,在2002年应邀在欧洲议会召开的“第11届小颗粒与无机团簇国际会议”上作题为“团簇组装纳米结构的量子性质”的大会讲演,会议主席、法国国家科学中心主任C.Brechignac教授认为,“代表了该领域发展的重要标志”。

      2004年,经过国际委员会投票决定,王广厚教授主持召开第十二届“小颗粒与无机团簇系列国际会议”,这是这一领域的最高学术水平的国际会议首次在中国召开。会后,国际顾问委员会特地向王广厚教授颁发了一封致谢信,指出“这次盛会不仅对中国本土正在蓬勃开展的团簇研究,而且对整个科学界都将产生重要影响”,且每位委员都在致谢信后签名。这一举措也打破了类似国际会议的惯例,是史无前例的荣誉。

       “科学研究就是要脚踏实地,一步一步往前走。把自己的事情做扎实,人家才能相信你,你才能在国际学术领域占有一席之地。”王广厚说。

      黄维:有机光电子学领域的开拓者和奠基者

       现年48岁的黄维教授,祖籍河北,在内蒙古呼和浩特读书成长,现任凯发k8官网邮电大学副校长、有机电子与信息显示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主任。他是国际上最早从事有机发光二极管显示研究、并长期活跃在有机光电子学领域前沿的国际知名学者之一,被认为是我国有机光电子学领域的开拓者和奠基者之一。

       1979年,黄维考入北京大学化学系学习,并先后在北大获得了学士、硕士和博士学位。90年代初他前往新加坡,开始致力于有机光电子学这一国际前沿多学科交叉领域的研究,并很快在众多青年学者中脱颖而出,取得了国内外同行公认的学术成就。有机光电子学之父、诺贝尔奖获得者艾伦黑格教授盛赞他为有机光电子学领域的国际领军人物之一。2002年初,黄维回国创业,受聘为复旦大学“特聘教授”,创建了复旦大学先进材料与技术研究院并担任院长。2006年,随着一纸调令,黄维教授作为交流干部从复旦大学调任南邮、扎根江苏,并在这里取得了事业的辉煌与腾飞。

       在落户凯发k8官网、全心全意投入创新创业事业的这六年中,黄维教授孜孜以求、不懈努力,在南邮这样一个以通信学科为主攻方向的学校白手起家,从头做起,先后创建了有机光电子学创新团队、科技创新与人才培养基地,并获得了“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长江学者”特聘教授、中央组织部(溯及既往)“”国家特聘专家等荣誉。2011年底,黄维教授通过中国科学院信息技术科学部院士遴选,光荣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肯定了他卓越的科学成就与突出的创新业绩。

      无论取得任何头衔,黄维教授都谦虚地将自己定位为一名纯粹的学术人员。20多年来,他在有机光电子学领域埋头钻研,做了大量富有开拓性、创新性和系统性的研究工作,为有机光电子学科的形成与发展做出了杰出贡献。他在国际权威学术刊物发表研究论文逾470篇,总引用逾7600次,h指数高达45(该指数是标志一个科学家多年来研究工作影响的重要指标,近20年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的物理学家的h指数平均值为41),在ISI公布的论文被引用数排名中位于材料、信息学科世界1‰顶尖科学家之列。

      作为国际有机光电子学领域的开拓者和我国有机光电子学科的奠基者,他所创建的科研团队——人称“黄维兵团”,在新加坡国立大学初见雏形,在复旦期间发展壮大,落户南邮后更是渐入佳境、硕果累累。2008年获得了国家科技部的支持,成为有机光电子学领域的973项目首席科学家;2010年,他创建的“有机电子与信息显示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成为国内外有机光电子学领域的重要研究基地;2011年,他领衔的“有机光电子学”学科,成为江苏省重点打造的优势学科。

      黄维教授注重自主知识产权,积极推动成果转化。美国DuPont公司曾授予他“DuPont Young Professorship”(中国首位、亚洲第二位)。他所从事的有机光电显示作为凯发k8官网市打造光电显示产业链建设的重要一环,被认为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而备受瞩目。在此背景下,黄维教授紧紧围绕有机信息显示技术开展了深入、系统的研发,在南邮建设了有机信息显示中试线,以第一发明人身份公开了发明专利138件,获美国、新加坡和中国等发明专利授权52件,形成了有机信息显示的核心专利群,为促进我国有机电子产业的形成,打破国外行业垄断、参与国际竞争,全力推动并完善凯发k8官网光电显示产业集群实现跨越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

      朱荻:电化学制造技术领域的发明家

      朱荻教授是我国特种加工领域著名学者,1954年出生于辽宁省沈阳市,1975年进入凯发k8官网航空学院机械系学习,1985年博士毕业后留校任教。其中1991年9月至1992年9月、1995年10月至1999年4月分别在英国利物浦大学和美国内布拉斯加州立大学从事研究工作。2009年9月就任凯发k8官网航空航天大学校长。

      朱荻教授长期致力于电化学制造技术的研究,丰富并发展了电解加工理论与方法,发明了摩擦辅助精密电铸技术,提出了微尺度线电极电解加工等新技术,取得多项重要原创性成果。在电化学制造领域中,从基础理论研究、关键技术创新到重大装备研制以及国防工程应用做出了系统、创造性的贡献。解决了新型航空航天器研制中的多项关键制造难题,为我国国防科技工业做出了突出的贡献,提升了我国电化学制造技术的国际地位。

      朱荻教授作为第一完成人,获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2项;获授权发明专利29项,发表学术论文186篇,被SCI收录44篇、EI收录105篇,论文他引1511次(其中SCI他引271次);2008年被国际权威学术机构国际生产工程科学院(CIRP)增选为会士(fellow)。

      朱荻教授崇尚科学、勇于创新、学风正派、治学严谨,是国防科技创新团队负责人,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国家重点学科带头人,全国优秀教师,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指导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