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党代会专题
    • |
    • 挑战杯专题
    • |
    • 电子邮箱
    • |
    • 信息公开
    • |
    • 捐赠
    • |
    • 网上办事服务大厅
    • |
    • OA
    • |
    • English
    • 党代会专题
    • |
    • 挑战杯专题
    • |
    • 电子邮箱
    • |
    • 信息公开
    • |
    • 捐赠
    • |
    • 网上办事服务大厅
    • |
    • OA
    • |
    • English

    媒体传真

    江苏新增3名中科院院士

    发布时间:2011-12-10 点击次数: 作者:谢静娴 胡玉梅 刘作楣 徐川 焦宏图 张前 来源:现代快报

    ????? 摘要:昨天下午,中国科学院在北京公布该院2011年院士增选结果,新当选的51名中科院院士中有3位来自江苏,且全部出自高校。他们分别是,凯发k8官网物理学院原子分子与团簇物理专业王广厚教授,凯发k8官网邮电大学副校长、有机电子与信息显示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主任黄维和凯发k8官网航空航天大学校长、机电学院朱荻教授。三人分别入选中国科学院数学物理学部、信息技术科学部和技术科学部院士。

    ????? ■他们主要的研究领域:比纳米还小的原子团簇、航天器动力系统核心部件、可以制造可折叠电视机的“有机光电子”等
    ????? ■目前,全省已有48名中科院院士,新当选的黄维院士年仅48岁摘得“最年轻”桂冠

      昨天下午,中国科学院在北京公布该院2011年院士增选结果,新当选的51名中科院院士中有3位来自江苏,且全部出自高校。他们分别是,凯发k8官网物理学院原子分子与团簇物理专业王广厚教授,凯发k8官网邮电大学副校长、有机电子与信息显示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主任黄维和凯发k8官网航空航天大学校长、机电学院朱荻教授。三人分别入选中国科学院数学物理学部、信息技术科学部和技术科学部院士。

      此前在江苏长期生活和工作的中科院院士45名,加上新当选的3位,目前一共有48名。在此次“两院”院士增选前,江苏院士中最年轻的是1961年出生的徐南平院士。而现在,全省“最年轻院士”的头衔被新当选的黄维院士摘得,1963年出生的他,今年才48岁。而年龄最大的是凯发k8官网的郭令智院士,他出生于1915年,为96岁?。

    院士档案

      王广厚,71岁,凯发k8官网物理学院教授

      主要成就:王广厚教授是国内最早开展原子团簇物理实验和理论研究的科学家。他在国内率先翻译了“团簇”范畴,被学术界认可。经过20多年的不懈努力,他在团簇领域发现了多种奇特物性和新效应,取得了一系列开创性的研究成果。从1992年起,王广厚教授带领课题组自行设计和研制成功三代团簇实验装置,发展了可与平面工艺相兼容的低能团簇束流淀积技术。

    王广厚院士 通讯员 刘作楣 供图

      揭秘“原子团簇”

    ??????? 他怀揣两美元,到美国取经

      国内最早研究原子团簇

      “原子团簇”对众人而言是一个神秘的领域。团簇是由几个乃至上万个原子或分子通过一定的物理或化学结合力组成的相对稳定的聚集体,一般来说,是比纳米还要小的物质。团簇研究始于20世纪70年代,王广厚是国内最早开展原子团簇物理实验和理论研究的科学家。

      20世纪80年代,王广厚教授对当时国际最前沿的团簇研究产生了浓厚的兴趣。1980年6月,作为第一批公派出国的访问学者,王广厚教授当时怀揣两美元零花钱,经巴黎转机来到了美国纽约。他如饥似渴地学习当时最先进的技术。“在国外做毕竟是人家的,所以当时我谢绝了从研究生做起,就想快点学成回来报效祖国”。

      两年后,王广厚回到凯发k8官网,他计划用五年的时间将国外学到的所有新知识、新技术用于国内的科学研究,并最大化地实现科研成果。他夜以继日地工作。“我不是在办公室、实验室,就是回家睡觉”。

      1982年他刚回国的时候,面对无资产、无实验室、无设备的“三无”状况,他就找了三四个学生,花了几个月的时间,自己动手做设备。王广厚教授说,他是“两千元起家”,当年他花了1800元从五十五所买来了一台人家不用的旧设备,自己试着做。凭着坚持不懈的努力,王广厚刻苦钻研,从最初微结构实验室拨给的5000元经费,到1987年获得第一个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的5万元经费,王广厚和他的课题组凭着持之以恒的劲头,从无到有,从有到优,自主研发成功三代团簇实验设备。

      科学来不得半点虚假

      1994年,王广厚等自主研制的第一台实验装置出来后,他打算申请专利,但是一查发现法国已经申请了相关专利,因此只能就此作罢。他们再接再厉,几年后又自主研发出了第二代技术含量更高的团簇实验设备。德国人看到这一设备后大为惊叹,“这种设备在德国造价至少需要50万英镑,中国人只花了110万人民币就造出来了。”

      实事求是,诚信做人,也是王广厚对学生的要求。“我对学生很和蔼,但是要求很严格”。一旦发现学生的论文引用别人的东西较多,他就会打回去要求其重写。“我要求学生在论文中将自己的核心观点写清楚就可以了,过多引用别人的东西添油加醋写到自己的论文里是不行的,科学研究就要严谨。”王广厚的一位博士生在沈阳做了两个月实验,将论文投到英国《自然》(Nature)杂志。杂志编辑怀疑里面有杂质,为了证实实验结果,他们又整整研究了一年,但是最后结果还是无法给予科学解释,论文最终没有发在《自然》上。“科学来不得半点虚假。”

      将改变未来20年生活

      原子团簇的发现、研究和发展,为制造新型量子器件和纳米材料开辟了新途径,成为21世纪高科技产业――纳米科学技术发展的动力之一。“科学的实验只是实验,不可预见。”在谈及项目的应用前景时,王广厚谨慎地告诉记者,“可以预见的是,这一领域的研究将会为我们未来20年的生活带来新的变化。”?

    院士档案

      掌门人“朱老师”带领团队

      钻进航天器“心脏”

      朱荻,57岁,凯发k8官网航空航天大学校长,凯发k8官网航空航天大学机电学院教授

      主要成就:长期致力于电化学制造技术的研究,丰富并发展了电解加工理论与方法,发明了摩擦辅助精密电铸技术,提出了微尺度线电极电解加工等新技术,取得多项重要原创性成果。

      在电化学制造领域中,从基础理论研究、关键技术创新到重大装备研制以及国防工程应用做出了系统、创造性的贡献。

      解决了新型航空航天器研制中的多项关键制造难题,为我国国防科技工业做出了突出的贡献,提升了我国电化学制造技术的国际地位。?

    朱荻院士 校方供图
      飞机为什么能在天上自由飞翔?发动机是“心脏”。朱荻的电化学制造技术一直致力于对飞机“心脏”的研究,提出了一系列创新技术,取得了骄人成绩。在科研方面,朱荻细致严谨,但平时幽默而随和,常常来一个冷幽默,让学术团队气氛轻松活泼。

      “朱老师,一喊20年”

      从曲宁松读研究生开始,朱荻就是他的导师。如今,曲宁松已经是南航电化学制造技术团队成员之一,和朱荻由师生变成了同事。“朱荻是我们团队的掌门人,我们都喊他朱老师。”曲宁松说,尽管朱荻从2009年就担任南航校长了,但全校绝大多数人都喊他“朱老师”。“我喊他朱老师已经快20年了,感觉亲切。”

      曲宁松说,作为学科带头人,朱荻对工作严谨得很,在工作上尤其对每一个细节都很关注。“我们写的每一篇论文他都要从头改起,不管是期刊论文,还是团队的学术成果,他都改得很仔细。有的时候,我看到修改过的论文,都会感觉很吃惊,感觉自己都不认识原来的论文了。”

      为航天工程助力

      朱荻院士的研究团队正致力于“发动机中最难加工的零件之一”的制造技术研究,目前已经取得了关键技术的突破。说起航天工程,朱荻还成功解决了航天液体火箭发动机的核心部件电铸的技术难题。专家说,电铸具有很高的制造精度,是航天液体火箭发动机的核心部件――推力室身部的唯一制造手段。由于电铸普遍存在针孔、结瘤、结晶粗大等问题,制约了该技术的发展和应用,也严重影响着我国航天液体火箭发动机的研制。

      朱荻发现了游离粒子辅助摩擦具有抑制气泡吸附、表面整平等作用,提出游离粒子摩擦精密电铸的创新技术,解决了沉积表面针孔、结瘤、结晶粗大等问题,使得制品表面从常规电铸的粗糙不平跃升为镜面效果,生产效率提高两倍以上。

      此外,基于游离粒子摩擦电铸的研究结果,他还研制出国内外独有的摩擦辅助高性能电铸机床,可进行大尺寸复杂结构的高效高质量电铸。目前已用于大型液体火箭发动机推力室身部样件研制,消除了传统电铸因停机除瘤而出现的分层现象,首次实现了火箭发动机推力室身部无结瘤、无针孔、无分层制造,质量和效率显著提高。?

     院士档案

      他研究的新材料

      能让手机、电视机折叠

    黄维院士 通讯员 张前 供图

    黄维,48岁,凯发k8官网邮电大学副校长,有机电子与信息显示国家实验室培育基地主任

      主要成就:他是国际上最早从事有机发光二极管显示研究、并长期活跃在有机光电子学领域前沿的国际知名学者之一,被认为是我国有机光电子领域的开拓者和奠基者之一。

      2008年获得了国家科技部的支持,成为有机光电子学领域的973项目首席科学家。2010年,他创建的“有机电子与信息显示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成为国内外有机光电子学领域的重要研究基地;2011年,他领衔的“有机光电子学”学科,成为江苏省重点打造的优势学科。

      显示屏是涂抹出来的

      “有机光电子”到底是什么?黄维团队成员、凯发k8官网邮电大学材料院副院长范曲立通俗地解释,早期的光电子原件主要是用无机半导体材料硅晶制造的,比如太阳能片、芯片等。上世纪70年代,人们意外发现,一些特殊塑料居然可以导电甚至发光,这意味着制造柔性、可塑性好的塑料“有机二极管”成为可能,这个发现也催生了后来的“有机光电子”学科。

      团队成员、南邮材料学院副院长范曲立解释,有机光电子材料看上去就是普通的白色粉末,但是要是将一层薄薄的有机材料涂在屋顶、墙上甚至是衣服上,有电流通过时,就会有清晰、鲜艳又有立体感的图像,在色彩度等方面比液晶和等离子都更有优势。比如目前备受全世界关注的OLED(有机电致发光显示)技术,就是有机光电子材料通电后能发光性能的应用。

      “因为这种材料柔性很好,能卷曲的电子书、可折叠的手机或电视机都将不是遥远的梦想。”材料学院院长汪联辉介绍,不仅在显示领域,有机光电子在照明、能源领域都会起到很大的作用。

      20年一直不放弃

      让众人最为佩服的是,黄维在有机光电子领域坚守了20年。“现在有的科学家是看到什么领域热门就研究什么,但黄教授却坚持不放弃自己的研究领域。”汪联辉介绍,他在国际权威学术刊物发表研究论文逾470篇,总引用逾7600次,在ISI公布的论文被引用数排名中位于材料、信息学科世界1%。顶尖科学家之列。

      “他原本是做纳米材料研究的,又有物理化学的学术基础。1990年,当有机光电子领域刚刚兴起时,身在新加坡的他敏锐地察觉到其中广阔的发展前景,毅然将主要精力投入到这个全新的领域,成为世界上最早进入该领域的科学家之一。”黄维团队成员介绍,2002年初,黄维回国创业,受聘为复旦大学“特聘教授”,创建了复旦大学先进材料与技术研究院并担任院长,也把有机光电子学带回国,成为国内该学科的奠基人。

      用“笨鸟先飞”自勉

      黄维的科研团队目前有40多人,人称“黄维兵团”。“他是一个精力特别旺盛的人,每天只睡四个小时。”一位“兵团”成员告诉记者,一般晚上十一点,学生就从实验室回去了,而黄维仍然在忙碌。第二天早上八点到实验室时,每个人的桌子上都摆放着黄维整理好的最新文献资料,因为研究方向不同,这些资料也各不相同。“打开信箱,经常能看到凌晨发来的邮件,两点三点四点都有过。”

      之所以如此勤奋,黄维总是解释说,自己不够聪明,一定要“笨鸟先飞”。“其实,他可是出了名的好记性。”团队成员卢晓梅用“过目不忘”来形容他的记忆力,上百名学生他可以一一喊出名字,报纸上看过的数据也能一一报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