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党代会专题
    • |
    • 挑战杯专题
    • |
    • 电子邮箱
    • |
    • 信息公开
    • |
    • 捐赠
    • |
    • 网上办事服务大厅
    • |
    • OA
    • |
    • English
    • 党代会专题
    • |
    • 挑战杯专题
    • |
    • 电子邮箱
    • |
    • 信息公开
    • |
    • 捐赠
    • |
    • 网上办事服务大厅
    • |
    • OA
    • |
    • English

    媒体传真

    团簇是比纳米还要小的物质 他最早探索“原子团簇”神秘领域

    发布时间:2011-12-10 点击次数: 作者:刘作楣 毛蕾 来源:金陵晚报

          王广厚教授是国内最早开展原子团簇物理的实验和理论研究的科学家。他在国内率先翻译了“团簇”范畴,被学术界认可。从1992年起,带领课题组自行设计和研制成功三代团簇实验装置。

          “原子团簇”对很多人来说是一个未知的神秘领域

          团簇,是由几个乃至上万个原子或分子通过一定的物理或化学结合力组成的相对稳定的聚集体,一般来说,是比纳米还要小的物质。

          团簇研究始于20世纪70年代。原子团簇的发现、研究和发展,为制造新型量子器件和纳米材料开辟了新途径。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王广厚认为,只有对所研究的内容有浓厚的兴趣,才能一心一意地去学习、思考和创新,才能在科研之路上孜孜不倦地追求和探索。

          20世纪80年代,王广厚教授对当时国际最前沿的团簇研究产生了浓厚的兴趣。1980年6月,作为第一批公派出国的访问学者,王广厚教授当时怀揣两美元零花钱,经巴黎转机来到了美国纽约。他如饥似渴地学习当时最先进的技术,学会了怎样做实验,怎样申请科研经费,怎样带研究生。“在国外做毕竟是人家的,所以当时我谢绝了从研究生做起,就想快点学成回来报效祖国”。

          两年后,王广厚教授怀着报效祖国的理想回到凯发k8官网。他计划用5年的时间将国外学到的所有新知识、新技术用于国内的科学研究,并最大化地实现科研成果。他夜以继日地工作。 王广厚教授的英文水平很高。他至今仍然坚持每天听一两个小时的英语,作为一项乐趣和爱好。

    自己动手建微型实验室

          只有坚持不懈地努力和刻苦钻研,才能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1982年他刚回国的时候,一无所有。20世纪80年代后期,王广厚教授开始着手研究自己的设备。

          当时他面对无资产、无实验室,无设备的“三无”状况,就找了三四个学生,花了几个月的时间,自己动手做设备。在只有10平方米的房间中,隔间办公室做实验室。

          王广厚教授说,他是“两千元起家”,当年他花了1800元从五十五所买来一台人家不用的旧设备,自己试着做。凭着坚持不懈地努力,王广厚刻苦钻研,从最初微结构实验室拨给的5000元经费,到1987年获得第一个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的5万元经费,王广厚和他的课题组凭着持之以恒的劲头,从无到有,从有到优,自主研发成功了三代团簇实验设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