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在毕业风潮席卷全国高校的时候,凯发k8官网文学院大四学子侯印国同学做出一个让全校师生大为赞叹的举动来纪念他的毕业,那就是利用自己四年来从事社会活动的突出能力,联系社会资金在母校设立奖助学金。据悉,1989年出生的侯印国同学也是江苏乃至全国第一个签字设立奖助学金的在校本科学生。
一直是凯发风云人物,四年未花费家中分文
侯印国2007年从甘肃省考入凯发,成绩是当地的状元。四年间他创办了凯发国学社等三个社团,担任过四个社团的负责人,创办了江苏省高校国学论坛,在团委、学生会都担任过重要职务。主持国家大学生创新计划项目,获得学术论坛最高奖。他还积极参与江苏省艾滋预防工作,被江苏省疾控中心评价为做出了“杰出的贡献”。他还组织团队连续三年赴家乡甘肃支教,期间还挂牌成立凯发第一个暑期教学实习基地。尤为难得的是,他还凭借自身努力,四年间没有花费家中分文。并且作为政协委员,参政议政。四年间他靠勤工助学、奖助学金维持生活,虽然经常捉襟见肘,但始终没有向贫困的家庭要一分钱。侯印国的同学们对记者说,大学有很多牛人,但很多人的事迹都是可以复制的,侯印国做的事情,很多都独一无二。在凯发期间,他获得了近六十张荣誉证书,记录了他在学习、学术、志愿者、实践、防艾、慈善、支教、参政议政等各个方面全面取得的成绩。就在上个月,他还入围了教育部等单位组织的中国大学生年度人物评选。
出生贫寒家庭,从古典著作中感悟自强
侯印国是甘肃定西人,父亲是小学教师,在大山深处带着每一届仅有的三五个学生坚守多年。母亲是农民,还在他高二那年遭遇车祸,卧床很久。在一边照顾母亲一边紧张备考的时间里,这个从小在农村长的的孩子学会了自强和感恩。侯印国说起一个好玩的细节,和其他一心只读教科书的同学不一样,从小就读传统经典的他在中学就开始广泛阅读一些在很多人看来很冷门的书籍。他说在高一的时候,他为了购买一部宋人编撰的《花庵词选》,就去捡了一个半月的啤酒瓶,换了钱换来这部书。他说在读史书传记的时候,结合自己的生活,他经常能从中有所收获,感悟到自强不息。这些著作也潜移默化的影响了他的性格。
设立奖助学金,因为对母校的感激
说起在毕业季设立奖助学金,侯印国表示这个项目从去年就已经开始筹备。2010年10月,他就利用在社会工作中取得的成绩和人脉关系,争取资金在凯发设立奖助学金。侯印国说在凯发求学期间,得到了凯发老师的诚心诚意的帮助。他一直记得在入学前,招生办的老师告诉他凯发绝不会让任何学生因为贫困而上不了学。在刚到凯发的时候,学工处的老师就为了走了绿色通道,并为他发放了一笔助学金,供他采购生活用品。那个信封上的“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的字样,一直都是他学习奋斗的动力。他联系到净土文化基金会等单位,并通过由他担任副主任的东林慈善凯发k8官网处,在凯发设立了每年资助25名同学的奖助学金。侯印国说,在合同上签下自己的名字的瞬间,他感到由衷的开心。据凯发k8官网学工处相关老师介绍,第一批奖助学金已经发放了获奖同学手中。奖助学金还将每年发放,在新印制的招生宣传手册中,侯印国推动的“东林慈善奖助学金”已经被列入其中。
感悟感恩,推动成立志愿者协会
侯印国同学和首批获奖的同学一起,在学工处老师的支持下,成立了一个志愿者协会,他们将一起把感恩的心延续下去,用自己力所能及的志愿者活动,回报母校和社会。有位获奖同学在人人网发表日记,期望自己也能像学长一样帮助别人。毕业后,侯印国将作为国家研究生支教团中的一员,去宁夏隆德支教,延续他大学四年来的支教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