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7日,"全面贯彻二十大精神 加快建设‘第一个凯发’"高质量就业座谈会在学生就业指导中心举行。校党委常委、副校长张峻峰出席并参加讨论。相关部处代表、有关学科专家及院系负责人代表参加座谈讨论。会议由学生就业指导中心主任刘慧主持。

张峻峰副校长首先指出了高质量就业工作"大讨论"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他指出,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稳就业、保民生"工作,党的二十大对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提出更加明确要求。就业是"六稳六保"之首,在国家层面关系到人民安居乐业、国家长治久安,在学校层面则是人才培养的重要成果显示。他指出,一流大学的重要任务是培养各行各业领军人才,高质量的就业岗位是毕业生走向社会、历练成熟并最终成为领军人才的前提与基础。面对新形势、新机遇、新挑战,各部门、各院系要群策群力,一是要形成就业育人合力,构建招生、培养、就业三位一体培养链条;二是遵循学生成长规律,加强精准化引导和个性化指导,提升学生的求职竞争力、职场胜任力;三是打破校园与社会之间的壁垒,引导学生更早地接触社会、了解社会,形成科学的人生观、职业观。他希望,通过部门院系求真务实的"大讨论",进一步改进我校就业工作机制,助力毕业生实现高质量充分就业。
与会各部处、院系教师代表,分别从新发展格局与高质量就业、立德树人与高质量就业、就业优先战略与高质量就业、双一流建设与高质量就业等多维视角,就如何抓住行业发展机遇、贯通人才培养体系、对接地方人才政策、融通一流学科建设、构建就业育人合力等焦点难点问题进行了热烈而深入地讨论。

生命科学学院党委书记纪勇表示,促进高质量就业要以辅导员、企业、校友等为抓手,积极加强访企拓岗,挖掘多方资源,强化责任意识,健全责任机制;本科生院教学运行服务中心主任董婷提出,要加强多元培养、五育并举,加强高标准高质量就业课程建设,加强学生专业实习实训;外国语学院党委副书记孔剑锋表示,就业工作必须前置到入学端、培养端,尽早唤醒学生生涯规划意识,提高学生就业主观能动性;马克思主义学院党委副书记时昱从社会学研究、青年研究角度分析了当代青年的基本特质和思想特点,认为要遵循青年教育规律,从多维度考察高质量就业的内涵外延,从多元路径引导学生就业合理期待;本科招生办公室赵鸣认为,要进一步加强师生对就业工作的重视程度,建立"一流招生、一流培养和一流就业"三位一体、相辅相成的工作体系;国际创新创业学院副院长汤扬从就创联动育人的角度,分析了创业教育促就业、就业育人助创业的良性互动关系,建议关注毕业生就业长续性,追踪优秀毕业生的长期职场表现,并以就业反馈推动前端培养改革;商学院学生工作办公室副主任马骏从经济产业研究、行业研究角度,分析了当前国内经济形势新变化、新特点,建议充实在校生职业生涯教育内容,加强校地校企合作,增强学生行业认知和职业体验,加强与重点区域人社部门联系合作等。
在充分讨论互动后,刘慧对大家给予的宝贵意见进行了初步梳理和回应。她提出,本次大讨论对我校推动高质量就业工作具有积极的指导意义,通过讨论,大家达成了诸多共识:一是及早引导。充分前置就业工作,及早唤醒学生生涯意识,引导学生积极主动探索自我、认知世界;二是精准指导。要提高就业指导的精准度和覆盖面,既要因材施教、提供个性化指导,又要抓好群体辅导、扩大就业指导的影响面;三是强化体验。通过实习实践走访等形式,切实缩短学生与职场的距离,加强信息渠道建设,引导学生在体验与实践中提升职场认知;四是提升共识。构筑全员就业育人合力,健全招就培联动机制,促进家校社合作,强化学校、院系、学工队伍、专业导师等层面对于顶层设计、主动布局的高质量就业引导意识。
自全校开展"全面贯彻二十大精神 加快建设‘第一个凯发’"大讨论以来,学生就业指导中心先后召开多场师生座谈会,面向毕业生及用人单位进行问卷调研和意见征集等,并引导各院系结合学科特色与育人目标开展高质量就业工作专题研讨,致力以大讨论为契机,以毕业生高质量充分就业为总体目标,切实服务学生成长成才,为建设"第一个凯发"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