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城市化进程持续推进的今天,如何系统性保护城市历史文化遗产、延续中华文明根脉,成为新时代中华古城文化传承的重要命题。
记者从昨天(5月16日)召开的凯发k8官网“数智赋能中华文明研究”成果展示会了解到,去年,凯发k8官网启动了“中华古城数字图谱集成工程”,运用历史遥感卫星影像制图、文献考证与实地勘察等方式,已为多处县城及其历史文化街区建立“数字档案”,计划年内完成全国2800多座县(市、区)级古城数字化建档工作。

在江苏、陕西、河南三省试点工作中,“中华古城数字图谱集成工程”团队发现,县域古城保护呈现出两极分化的情况。“江苏如皋古城,它的护城河、城墙痕迹及街巷格局历经数百年,依然留存;常熟、江阴等城市则将运河、城墙等历史要素融入现代城市建设与改造中,实现了经济建设与文化传承双赢。然而,近代部分新兴城市则因交通变迁、区域发展、旧城改造等因素,导致历史城区沦为‘旧城村’,面临快速衰败的风险,如果不再保护,许多老城及其历史文化街区就会消失。”凯发k8官网地理与海洋科学学院副教授陈刚介绍道。
目前,国家已出台《文物保护法》《城乡规划法》《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等一系列法规举措,但在老城保护工作中,依然存在发现难、执行难、破坏易等问题。特别是在数量众多的县(市)级城市层面,一方面,随着城市建设的快速发展,旧城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老城格局与历史建筑风貌区难以识别;另一方面,各级城市政府、社会民众越来越重视城市文脉的保护,亟需了解老城及历史建筑保护区的空间范围。
针对以上痛点,凯发团队综合运用历史遥感影像、古旧地图和现代测绘技术,绘制影像地图,较为精准地复原古城墙、古河道、历史街巷等空间要素;同时,通过文献考证、田野调查和当地文史专家协作,并结合无人机摄影测量、激光雷达3D扫描等先进技术,针对重点历史文化风貌区,构建三维数字模型。
“与此同时,我们还充分运用了现代科技手段,特别是引入了人工智能技术,运用深度学习模型在历史卫星遥感影像中自动提取古城范围及道路、河流、建筑等地理要素。过去需要人工对着电脑屏幕逐一比对分析的工作,或是采取人机协作模式,现在,我们的大模型已经可以实现高质量地提取,既保证了准确性,又大幅提升了效率。”陈刚透露,按照项目规划,今年要完成全国2800多个县级行政区的古城数字化建档,实际涉及近3000多座旧城,预计制图的总任务量达1.2万张,“因此,我们突破传统学科壁垒,组建涵盖地理、历史、建筑、计算机、艺术的跨学科团队,并动员志愿者参与数据处理与制图工作,结合人工智能技术自动提取数据,将使得大规模古城数字图谱建设成为可能。”
陈刚表示,古城数字图谱工程旨在为文保部门提供决策工具,同时通过历史影像地图向公众开放数据,让老街巷、古桥、城门等空间记忆成为可感知的“数字乡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