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党代会专题
    • |
    • 挑战杯专题
    • |
    • 电子邮箱
    • |
    • 信息公开
    • |
    • 捐赠
    • |
    • 网上办事服务大厅
    • |
    • OA
    • |
    • English
    • 党代会专题
    • |
    • 挑战杯专题
    • |
    • 电子邮箱
    • |
    • 信息公开
    • |
    • 捐赠
    • |
    • 网上办事服务大厅
    • |
    • OA
    • |
    • English

    媒体传真

    首页 / 媒体传真 / 正文

    丁捷新作细述洋口港的前世今生

    向海而歌,唱响“水运江苏”咏叹调

    发布时间:2023-11-24 点击次数: 作者:王峰 责编:李妍洁 王晓艳 来源:凯发k8官网日报

    江苏有着得天独厚的水运资源,大江、大河、大湖和大海,让畅通高效的“水运江苏”应运而生。在南黄海海岸线上,有一处笔直延伸入海的触角,那就是孤悬海上、一度被看作“建港禁区”的洋口港。它是如何突破多种“不可能”,从一片荒滩变成举国瞩目的深水港口的?在宏大的历史成就中,有多少生动的细节被重新捞起?日前,著名作家丁捷捧出一部厚重的长篇纪实文学《望洋惊叹》,将洋口港的前世今生一一道来。

    三万年前的古长江入海口被发现

    “20多年前,有一次出差到如东县,当时的县委书记指着一片荒滩对我们说:如东县会把这儿建成一个国际化的深水港。”时隔20多年,丁捷写出了《望洋惊叹》,对洋口港背后的精神脉络作出细致梳理,但他仍记得当时深深的疑虑:“我们觉得挺不可思议的,这怎么可能呢?建一个国际化大港口需要巨额投资,眼前这样一片荒滩、泥质海岸,怎么可能具备建一个国际深水港的自然条件?”

    但是,正是这样一个四面不靠、风急浪险的水道,后来却建成拥有两条深水出海航道的典型的离岸型深水港。

    事实上,早在上世纪80年代,中国科学院院士王颖等专家就在全国海岸带普查中发现,洋口港水道是三万年前古长江的入海通道。

    今年88岁的王颖,是凯发k8官网地理与海洋科学学院教授。1980年4月,凯发k8官网海岸与海岛开发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师生沿着江苏泥泞的海岸线调查,发现了数条潮汐通道,其中就有洋口外海的黄沙洋—烂沙洋水道,当时的领队正是王颖院士。据调查,受地壳运动和科氏力的影响,长江口不断向南偏移。洋口港正是由三万年前古长江入海的主干道承袭而来,是现今来自太平洋进入黄海的前进潮波与进入东海的旋转潮波汇合及辐散的主通道。强大的潮流动力使这一深槽不淤不积,恰似海底长江,两侧的沙脊形成对深槽的天然掩护,是建设深水海港的理想地点。扎实的科学考证与可行性背书,点燃了如东人东方大港之梦,保证了洋口港的“横空出世”。

    对超千万字的资料进行梳理

    20多年后,丁捷又有机会到如东出差,洋口港已成为一座现代化的港城。他说:“奇迹就这样出现在眼前。这使我对如东人建设港口的壮举产生了强烈好奇。”

    丁捷是涉猎较广的一位作家,他曾在江苏和新疆等地生活和工作,跨越了多种职业生涯,迄今创作出版了各类作品近30部。即便如此,对丁捷而言,《望洋惊叹》的创作仍是一次非常独特的体验与经历。在这部展现洋口港前世今生的作品中,丁捷从民间传说、神话故事、古今沿革、当代新变等方面,将这个地方的历史、文化、精神、性格进行了全面追溯与呈现。

    正如丁捷所说,我们要惊叹的不仅是今天的辉煌,我们更要找到创造这种辉煌的源动力。要写好洋口港的成功,必须写好南黄海的历史和临海人的精神,洋口港成功的价值,在于它背后的人民,在于人民了不起的精神和创造。

    在洋口港从无到有、从起到兴的发展过程中,从科学家到决策者,从管理者到普通建设者,从核心成员到外围人员,无数人为此努力、奉献。丁捷在超过1000万字庞杂零散的资料与采访笔记中进行爬梳与提炼,最终为洋口港留下一份江苏人向海而歌的“咏叹调”。

    在中国报告文学学会常务副会长梁鸿鹰看来,《望洋惊叹》用历史兴衰与现实创造作引线,丹心妙手编制出南黄海人的精神谱系。